484【毁誉参半】(第1/2页)

作品:《香港1968起点

从张老师那得知,这场亚洲文学交流会主要发起人,一开始并不是香港中文大学,而是在该校任职的中文研究教授林语堂。

作为硕果仅存的民国文学大师,林语堂自从移居香港后,他就一直在中文大学主研究汉英翻译,前前后后花了五年多的时间,才在1972年主持编篆出了《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全书约一千八百页,涉及到的各类单词大约有三万多个,其中不乏一些翻译成英文的中文成语,可以说是极大的提高了普通人学习英文的单词词汇。

在这本书出版编篆之前,只有两本汉英词典在国际间流行通用:一是1892年翟理斯编的《汉英词典》,以及1932年麦氏编的《麦氏汉英大辞典》。

这两本主流的汉英词典都是外国人编篆出来的,很多单词词汇其实还是有一些轻微差距的,再加上年代已久,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单词,早已经不足以应付当代汉英翻译的需求。

所以当林语堂编篆这本《当代汉英词典》以后,一经中文大学出版,很快就风靡了港岛各大高校,就连香港大学也派人采购了不少放到图书馆,供学生们借阅学习。

当时霍耀文还在给港大临时代课的时候,也看过这本汉英词典,不得不说林语堂不愧是有名的翻译家,很多中文成语翻译出的英文,几乎都很贴切原意。

编篆《汉英词典》是林语堂晚年最大的心愿之一,所以等该字典出版以后,年事已高的他就辞去了中文大学教授的职称,开始为另外一个心愿努力。

那就是举办一场文学交流会!

只可惜的是,76岁的林语堂辞职退休后,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一年有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医院的病房渡过,就这样熬到了前几天,不幸病逝。

中文大学为了完成林语堂的遗愿,也是发起了这场“亚洲文学交流会”,并且亲自主持该交流会的一切安排,更是向亚洲大部分知名文人作家发出了邀请函。

霍耀文跟林语堂并不认识,可也读过他写的《京华烟云》和一些生平事迹,对这位发明出中文打字机的文学大师,心里还是很敬佩的。

只不过其晚年在南洋大学做的一些事情,让不少人感叹晚节不保,在后世的口碑也是毁誉参半。

早几年霍耀文引用那段林语堂写的“孤独”时,其实倒是有过一番交道,当时林语堂还在退休在家闲来看报的时候,就在报纸上看到过那篇文章。

一时高兴也借助朋友的报社发表了一篇文章,只不过当时霍耀文去美国处理图书出版的事务,并没有看到这篇文章,回来后事情已经过去,也没人跟他提及。

“交流会什么时候开始?”霍耀文问道。

“还在筹备当中,因为邀请的人比较多,我估计最少还要半个月吧,不过你明天要是有空的话,来香港大酒店一趟,明天是林先生出殡的日子。”

张老师话里的香港大酒店,实际上是香港殡葬馆,只不过早年人们忌讳说这个名字,就稀里糊涂的说成了香港大酒店。

“好,那我明天一早先去接你。”一听明天是林语堂出殡的日子,霍耀文点头答应下来。

等说定好第二天接张老师的时间,霍耀文把电话刚放下,从厨房端着汤水的阿嫲道:“刚刚我听你说明天要出门?不是说陪安娜去英国吗?”

霍耀文接过汤水,喝了一口道:“不耽误,我买的是下午的机票,早上去参加完出殡,中午就回来,时间来得及。”

“出殡?谁去世了?”阿嫲疑惑的问道。

“林语堂老先生。”

“是他!”

闻言,阿嫲愣了几秒,旋即叹了口气道:“没想到林先生也去世了,我还记得在广州女中读书那会儿,学校经常让我们看林先生在报纸上发表的一些文章。”

也不知道是不是勾起了阿嫲年轻时的记忆,霍耀文见她脸色不太好,也是宽慰了几句,刚好安娜抱着小宝和小虎下了楼,两个小家伙屁颠屁颠的跑到祖母身边,才让老人家嘴角浮现一抹笑容。

看这情形,霍耀文松了口气,起身准备把喝光的碗准备送到厨房,只听紧跟在后面的安娜道:“怎么?你明天有事?”

霍耀文看老婆说话的语气似乎有点不愉快,笑着走上前搂着她的腰肢道:“没事,不耽误我们去英国。”

安娜靠在霍耀文的肩膀上,体贴的说道:“你要真有事的话,我自己带孩子们去英国就好了。”

“真没事,就是明天早上忙一会儿,中午就回来,赶得上下午的飞机。”霍耀文没跟安娜说参加出殡的事情,毕竟说了林语堂的名字她也未必认识。

看他说的真切,安娜心里的阴霾一扫而空,脸上露出高兴的笑容,说道:“那我再上楼看看还有没有什么要准备的,这回难得去一趟英国,我要带点东西回去。”

“嗯,多准备点也好,这次去英国我想恐怕也要多待一段时间。”这次去英国除了看望丈母娘外,霍耀文还要看看埃文书商公司,和寰宇报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