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九八章 躲清静(第1/6页)

作品:《寒门状元竟是千金大小姐短剧全集

到了八月底,居庸关内一片风平浪静。

朱厚照仍旧滞留蔚州,张永、小拧子和胡琏一行出发后暂时没了音信,所有人都在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中苦苦等待。

八月二十九,唐寅一行抵达居庸关,这也是自延绥过来的第二批人。

之前林恒一行出发虽早,但未得圣旨,只能暂时停留在宣府无法动弹,第一批人中只有张永和马永成两个监军太监到了居庸关。

此番唐寅带着沈永卓等人从延绥过来,由于半道没人通知,直接就到了居庸关。

当天沈溪没有亲自出城迎接,只是派人做指引,当晚唐寅主动前来拜访沈溪。

在对草原用兵中,唐寅作为沈溪幕僚,立下不小功劳,虽然之后沈溪追击穷寇时他没有追随,但还是赢得军中上下尊重。

唐寅见到沈溪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将谢迁书写的信函转交。

谢迁年老体迈,没办法快速赶路,出榆林卫城后唐寅便与其分开。本来谢迁想走阳曲、娘子关这条坦途入北直隶,由真定、保定回京,但如今晋、豫、北直隶闹匪患,谢迁只得临时改走北线,由宁武关到大同,经宣府过居庸关回京,如今他乘坐的马车尚在镇西卫以北的山区缓慢行进,距离居庸关大概还有半个月路程。

“……沈尚书,谢阁老听说陛下的事情后非常焦急,飞鸽传书,由专人送信函过来,让我先一步送到你这里。”

唐寅一边拿出信函,一边讲述事情的因由。

沈溪听了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谢迁并没有通过自己派去保护他的人把信函送来,而是请唐寅代为转交,如此一来信件在路上起码多耽搁两到三天时间。

谢迁为何要如此做,沈溪一时间有些糊涂了。

等沈溪大致将信函看过后,疑惑更甚。

谢迁在信函中大致将他对朝廷的安排叙述一番,对沈溪的指点仅限于维持军中稳定还有便是应及早把情况通知京城的张太后,防止出现变故,而这些事沈溪早就做过了。

只是谢迁不会想到,沈溪已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将消息公开,而谢迁更想不到的是,如今京城,关于皇帝失踪的消息在建昌侯张延龄推波助澜下已闹得满城风雨,朝野人心惶惶。

沈溪沉吟良久,抬头看向唐寅,问道:“伯虎兄,谢阁老可有跟你说过,他走居庸关还是紫荆关回京?大概几时抵达京城?”

唐寅看着沈溪,想了想摇头道:“信函中没有说明吗?这个在下就不知道了,毕竟在下只是转交信函,并未见到谢阁老本人,至于他如何安排一无所知,不过就算在谢阁老身边,他老人家也不会跟在下这样一介书生解释太多……不过有一点在下倒可以确定,谢阁老认为只要有沈尚书在,居庸关和京城就出不了差错!”

言语间,唐寅对谢迁非常推崇,让沈溪深感意外。他仔细一端详,此时的唐寅多了几分沉稳,说话办事不能说有多得体,至少不会让人觉得突兀,为人处世上有着明显进步。

唐寅再道:“在下到延绥后,见过谢阁老两次,每次都是浅聊即止……好像他老人家有所避讳……以在下想来,谢阁老作为当朝首辅,不在京师坐镇,以他的身份和所处环境,接见在下这样的军中幕僚,只能谨小慎微,唯恐他人多心。”

沈溪诧异地问道:“你是说谢阁老对三边官员和将领充满戒心?”

唐寅略显有些迟疑,仔细思索谢迁跟三边总督等官员和将领的关系,最后用不确定的语气道:

“谢阁老究竟在避讳什么,在下没能把握,但从表面上看,三边王总制对谢阁老还是尊重的,几乎每次遇到重大事情都会去请教。此番在下本想早一步回到沈尚书身边,但想到谢阁老年老体弱,需要人陪伴,才决定与谢阁老一起出发,不想出了榆林卫城后,他派人告诉我正事要紧,在下推辞不过才打马先行……对了,陛下那边没出什么大事吧?”

沈溪摇了摇头,没有回答,关于皇帝的情况,他不想对唐寅过多解释。

唐寅大概明白沈溪有些事不能对他这样的布衣多说,略微有些感慨:“可惜谢阁老短时间内到不了居庸关,没法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这边的事情只能劳烦沈尚书多费心了。”

……

……

唐寅没有在沈溪寓所停留太久便告辞而去。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寅算是沈溪一手提拔,但到底非沈溪心腹,两人间存在一定隔阂。

沈溪跟唐寅见过面后,感觉唐寅变化很大。

“去了延绥一趟,怎么就成了谢于乔的人?”沈溪自言自语。

本来唐寅是沈溪一手带到军中,在对草原用兵中唐寅所立功劳也基本上算是他赐予,但选择站队的时候,唐寅却更倾向于谢迁,这让沈溪有些不爽。但他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在文官或者唐寅这样读书人眼中,谢迁才是朝廷栋梁,对个人仕途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无论说话做事都不自觉往谢迁身上靠。

“大人,大房大老爷那边问话,问几时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