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举头三尺有神明(第1/2页)
作品:《韩四当官原型》生娃可是一件大事,古往今来不晓得有多少女子难产而死,不晓得有多少娃生下来没几个月甚至没几天便夭折,所以一进入八月下旬,韩秀峰就变得心神不宁,因为算算日子琴儿该生了!
昨儿个刚去庙里上过香,今儿早上出门前也上过香,来会馆的路上见着一个也不晓得是谁搭的并且早断了香火的土地庙都过去拜了拜,可看着翰林院编修吉云飞差家人送来的《重庆会馆记》、《翻建重庆会馆记》和这几天正在整理的《重会馆收捐清册》心里还是不踏实。
潘二晓得他人在京城心却在巴县老家,故意指着刚摊开的文章问:“四哥,这字咋念?”
“啊……”
“这个字我不认得,到底啥意思,到底咋念?”
“这字念僦,就是租的意思。”韩秀峰缓过神,捧起吉云飞的文章念道:“吾重在京本无会馆,故于未建馆前,凡同乡来京应试及朝觐者,多临时僦屋以居,每苦不便。道光十五年,巴县顾公忠政供职于翰林院。有鉴于此,遂慨然倡议创修重庆会馆。涪州黄公伯雨,佐顾公擘划经营,订定馆规,用期垂久。是时徐州兵备道陈公锦澄得顾公函,欣然襄助,十四州县散厅在京官员踊跃拨捐……”
许多字不认得,潘二看不明白但能大致听懂,韩秀峰一念完他便惊诧地问:“四哥,我们重庆府也出过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道台?”
“大学士都出过一位,出了几位道台有啥好奇怪的。不过据我所知这位陈大人早去世了,而且他那个兵备道只是署理并非实授,署理的时间好像也不长。”
“能署理上也不错了,”潘二想想又问道:“四哥,吉老爷这又写的啥?”
“说起来惭愧,我韩四只是想省点花销,只是想混口饭吃,吉老爷却觉得我好像费了多大心血,做了多少事似的,竟然也帮我写了一篇记,还让赶紧去找石匠刻碑。”
“这是好事啊,四哥,再念念,吉老爷到底是咋说的!”
“不念了,说心里话,这碑我都不想刻。”
“念念呗,这儿又没外人。”
“好吧。”韩秀峰拿起吉云飞亲笔写的《翻建重庆会馆记》,一脸不好意思地念道:“巴县韩君秀峰,字志行,力倡翻建会馆于宣外之米市胡同。既成,嘱余为记。京师会馆之设……韩君来京候补,尝寓旧馆,后兼旧馆首事,叹其即于废也,志修之未逮。”
“还有呢?”潘二好奇地问。
韩秀峰放下吉云飞的文章笑道:“还有就是京官外官、老家士绅和在京商人慷慨解囊,我韩志行日夜操劳,总算把会馆翻建起来之类的。”
潘二追问道:”没提我?”
“没有。”
“没提就没提吧,谁让我潘长生上了不台面呢。”潘二很是羡慕韩秀峰的名字能刻到会馆的石碑上,想想又问道:“四哥,巷口书肆的掌柜昨儿晚上让伙计来问你啥时候把底稿送过去,说你跟他谈好的,要刊印啥会馆征信录,到底有没有这事?”
“有这事,”韩秀峰翻翻这几天整理了近一半的《重庆会馆收捐清册》,苦着脸道:“潘兄,这儿没外人,我也不怕你笑话,我正为征信录的事发愁呢。”
“发啥愁?”潘二不解地问。
“举头三尺有神明,报应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真要是有报应,报我韩四身上没啥,可不能报在你嫂子和你嫂子肚子里的娃身上。”
“四哥,你到底在说啥?”潘二越听越糊涂,干脆坐下问:“是不是跟你刚才说的啥征信录有关系?”
“嗯。”
“征信录是啥东西,到底做啥用的?”
“征信一词出自《中庸》的‘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其中的‘征’指确凿的证据,征信就是没有确凿证据就不会有人相信的意思,所以衙门的公文中常有征信于某某的说法。”
“可这跟你又有啥关系,跟会不会遭报应又有啥关系?”潘二更糊涂了。
“有关系,关系大着呢!”韩秀峰深吸口气,凝重地说:“谁为会馆翻建扩建捐了多少银钱不能没个凭据,拢共收捐了多少银钱,收到的银钱用掉多少,用在啥地方,还剩多少,包括经手的人有没有徇私舞弊,这些全要有个凭据。”
“我们有凭据,这本《收捐清册》和翻建会馆的账本不就是凭据嘛。”
“在我们看来是,但在别人看来不是。衙门有衙门的规矩,会馆一样有会馆的规矩,所以我们要按规矩整理刊印《重庆会馆翻建征信录》,印出来之后不但要送给吉老爷、敖老爷、江老爷、温掌柜、余掌柜等在京官员和在京商贾,不但要寄送给捐过银钱的重庆府籍外官和老家的士绅,还要送一册去衙门。”
潘二下意识问:“送一册去衙门干啥?”
“留底!”韩秀峰紧盯着他,苦笑道:“这是担心经手的人中饱私囊,所以跟衙门出告示一样要多刊印点征信录,只要捐过银钱的人手一册,不管谁发现经手人徇私舞弊,既可以按会馆规约公议公罚,要是经手人不认罚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