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七七章 账目(第2/3页)

作品:《寒门状元开局娶双胞胎

我的面烧沈之厚的奏疏算几个意思?拖我下水!?还是说谢阁老觉得如此做无所谓,就算陛下知道也不会加以怪责?这怎么可能!这是沈之厚上呈给陛下的奏疏,他一介阁臣有何资格如此做?”

杨一清试探地问道:“这奏疏,只是誊本?”

“原本。”

谢迁瞄了杨一清一眼,“且是孤本,老夫没让通政司那边留档,这种事最好不要让陛下知晓。”

杨一清心里直打鼓,不过他现在大概明白,自己上了谢迁的贼船,他可没胆量站出来“揭发”,主要是他不清楚这件事背后到底有多少关联的人和事。

“老夫知道你在想什么,不过是非常时期罢了,之厚在江南一年时间,从无到有建设起一座城池,平息倭寇,佛郎机人远遁,实在居功至伟……老夫不是不知他的功劳,但有些事必须要按照朝廷的规矩来,不能由着他的性子行事。”

杨一清又在想:“这是指桑骂槐?还是有意提点我?”

谢迁站起来:“既然之厚现在有需要,钱粮方面尽量满足他,从京师府库调拨不合适,就从江南支应。尽量保持低调,避免引起什么波澜,就算去年因战乱未曾给他填上窟窿,现在填上不就行了?”

杨一清想不明白谢迁的用意,但还是起身行礼:“在下明白。”

……

……

杨一清说明白,但回去之后仍旧百思不得其解。

谢迁的举动在杨一清看来太过“疯狂”,他觉得此时的谢迁已不合适再当首辅大臣。

杨一清回到户部衙门后,屁股还没坐热,门外有人来报,说是工部尚书李鐩前来求见。

“多半也是因之厚之事。”杨一清心中有些担忧,“来得可真不是时候,但有些事跟他商议一下也无妨。”

杨一清出来见过李鐩,略微寒暄后二人来到相对隐秘的户部后院花厅,对桌而坐。

李鐩简单问询了一下户部情况,便把自己的来意说明:“刚得到消息,说陛下有意在运河沿线几座城市修建行在,需要自京城调拨帑币和工匠,应宁你可知晓?”

杨一清摇头:“这是工部之事,在下怎知?”

李鐩叹道:“说起来可真稀奇,这次是陛下直接派人回来传他的口谕,绕过内阁,直接跟工部提要求,但其实调拨钱粮以及建设物资,还得户部支持……可户部竟然没得到通知,真是稀奇。”

杨一清道:“运河沿线修建行宫,没什么实际意义啊……陛下此番回京,不知将来是否有巡幸江南的机会……你为何不直接跟陛下上奏,提出这个疑问,或者去跟谢阁老商议?”

杨一清的问题,李鐩很难面对。

李鐩苦着脸道:“谢阁老的脾气,应宁你并非不知,若与之商议,立即便会把这件事闹得朝野皆闻,无论最后是否要修行宫,都会闹得不可收场,实在没那必要。若单独上奏……如今工部哪里有那权限,有些事照样要过谢阁老之手……其实在下领谕旨后脑子有些懵,所以前来跟应宁求证一番,若是户部没得到消息,事情应该可以缓缓吧?”

李鐩说话时眼巴巴望着杨一清,希望对方出谋划策。

但此时杨一清正为谢迁烧毁沈溪上奏之事而烦恼,无心去想有关皇帝建行宫的事。

杨一清道:“不知是陛下坚持要建,还是陛下身边人有这种想法?”

李鐩想了下,随即摇头道:“不知。不过皇上派来的人,乃司礼监随堂太监,行事神神秘秘,按照来人话中之意,圣旨随后就会到。”

杨一清微微点头:“那就先等圣旨吧,调拨钱粮物资本就非工部职司,你有理由拖延,若实在不行的话就去求助谢阁老。”

“之厚没回京,朝事还是应以谢阁老马首是瞻,遇到为难的事情,不必考虑影响如何,只管跟谢阁老说明白。若你知情不报,便等于开罪谢阁老了。”

李鐩苦笑道:“难道非要走这一步?若是能直接劝谏陛下放弃大兴土木的念头,不是不用大费周章了么?”

杨一清见李鐩为难的样子,心中不由想:“不知从何时起,谢阁老已如此不得人心,或许朝事真应该由之厚来担当,至少之厚做事不至于每次都跟陛下闹得僵持不下。一些事上,谢阁老的确有欠妥当。”

……

……

朱厚照离开扬州没几天,又在淮安府城山阳县城安营扎寨。

此时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山阳县城位于黄河以南地界,扼黄河和运河水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城里除了建有府衙和县衙外,漕运总督和南河总督也驻节于此,附近又有烟波浩渺的洪泽湖,风景迤逦,名胜众多,引人向往。

朱厚照仍旧带着苏通、郑谦和唐寅三人去各处游玩,跟当地士子打成一片,好像朱厚照回京之路除了游玩没有其他好做的。

此时张苑很着急,之前他主动跟朱厚照提出要在大运河沿岸的徐州、山阳和扬州修建行宫之事没了下文,京城那边也没消息传回,不由如坐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