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第2/3页)

作品:《明末边军一小兵百度百科

尚书刘泽深、工部尚书苑景文道:“臣同附议!”

礼部尚书傅淑训道:“哦……臣听皇上的。”

李邦华只觉愤懑之气充盈体内,似乎五脏六腑都要烧成焦炭,他差点要猛咳出血,最后又强自忍住,他深深拜伏在地,高声道:“臣,一心只为大明,恳请陛下圣心独裁!”

周延儒等人也一齐跪倒在地,皆道:“请陛下圣心独裁!”

崇祯帝来回踱步,越走越快,最后猛地停住,他高声道:“拟旨!”

立时一值守太监出列,崇祯帝冷冷道:“永宁侯斗,攻略塞外,大功于国,可封其为征虏大将军,充。安北都护府大都护,加其回太子太保,仍为永宁侯爵。……闻永宁侯斗,有妾纪氏。贤良有德,可为一品夫人,荫子锦衣卫指挥佥事。……应征虏大将军之请,靖边军忠勇营后营副将韩朝,北征有功。可为镇朔将军,充,宣府镇总兵官!”

“……闻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老成历练,办事实心,可为钦差大臣,即日出京传旨,并充任安北都护府副都护,行监军之职!”

阁内鸦雀无声,皇帝一系列雷霆决定。让众人惊呆了,王斗终于封上了“大将军”,与徐达、李文忠、常遇春等人相比肩,明中叶来,只有麻贵封备倭大将军,仇鸾封平虏大将军,这荣耀无以复加了。

甚至连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都将送到王斗那,让他消气还是什么,想必就算闻听阁内之事,王斗也不会有什么针对不满。

一系列惊雷实是让人震动。便是闻听皇帝赏王斗妾室,此举不合礼制,各人也忘了说什么,而且皇帝口中那种刺骨的寒意。也让众人不敢多说话。

他们还看向跪在地上呆若木鸡的李邦华,孤单凄凉,口中喃喃不知说着什么,似乎是“臣尊旨……”,不约而同的,众大臣都有一种兔死狐悲之感。堂堂一内阁大臣……

崇祯帝圣旨不断,靖边军,宣大三镇很多人都有封赏,但却似乎将王朴给忘了,只不痛不痒的褒奖几句,赏了他一百两银子,没的就没有了。

李邦华捧着圣旨出去了,崇祯帝一直目光冰冷的看着他,直到李邦华人影消失不见后,他眼眸才闪动一下,内中浮起一丝悲凉。

……

接下来阁内安静,君臣以最快速度解决这些日积累的杂事,各下旨训斥打了败仗的吴三桂与左良玉,各贬官数级,令他们戴罪立功自赎,不过仍为原职。

曹变蛟、王廷臣一样喝斥,不过发内帑银与一些户部银抚恤战死将士,原本二人大败消息传来后,物议哗然,朝内外不乏有夺其爵位的呼声,不过不久后宣府时报大力报道新军之事,朝野舆论又普遍同情。

崇祯帝一样震动不已,虽然对报纸的逾越非常讨厌,但宣府时报又是他了解外界真相不多的途径之一,还是每期必看,上面记载新军覆灭时可歌可泣的各项事迹,也让他叹息掩卷不止,心想大明若皆是这样的忠勇将士,又何愁国事不定?

此后攻伐曹、王二人的奏疏,他尽留中不发,对二人请回本镇的奏请,崇祯帝下旨,二人暂移开封,若开封无事,二人可回玉田二镇继续训练新军。

清虏此时正在朝鲜肆虐,直有亡其国度之势,不说大明现在无能为力,便是有能力,君臣上下也对朝鲜国的反复实在厌倦,甚至很多人兴灾乐祸,除许可江华岛的朝鲜君臣流亡大明外,只令山东的总兵刘泽清等人加强防备。

还有一件事必须好好处置,便是王斗岳父纪世维。

此次征讨塞外,名义上是宣府镇与大同镇联合出兵,塞外大捷,作为宣大总督的纪世维自然有功,朝议认为可将纪世维宣进京来,在京中任个要职,比如礼部尚书傅淑训一直想辞职,正好接替他的位子。

虽然礼部下有二侍郎魏藻德与陈演,但大明一般没有侍郎直升尚书的惯例,都是从地方各巡抚、总督中选任,便如当年陈新甲便是宣大的总督,后调到京中来担任兵部尚书。

只是这需要顾虑到王斗的看法,朝廷这样一动,王斗会不会认为这是针对他的阴谋?况且纪世维去后,由何人接替宣大总督之职?看来看去,都没有理想的对象。

毕竟此职直面靖边军,直面王斗,非有力者不可为,王斗若不满意,随便闹一下,倒霉的都是接替的那个人。

事实上,宣大总督已经是个冷门职业,从首辅周延儒这里就可以看出,活动去此处的人少,愿意出高价的更少,看来看去,纪世维继续担任宣大总督,反是个最理想的选择。

不论纪世维怎么想,三镇巡抚朱之冯、蔡懋德、卫景瑗,忠君爱国是不用说,很好的对纪世维进行钳制,几方默契地形成平衡,外人冒然进去反而不美。

况且现在需镇之以静,从皇帝的封赏旨意可以看出,近期对王斗的绥靖政策暴露无疑,各人更不想多事,否则李邦华就是他们第二个下场。

由内阁首辅周延儒提议,加封纪世维为太子少师,此事就此掀过。

……

“流贼虽然移掠余处,但朕总是担忧开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