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论功、论罪(第2/3页)

作品:《明末边军一小兵百度百科

,不过由于抢救及时,阵亡之人却不超过一百人。

其实参战到现在,他们的火炮部队表现杰出,给清骑造成的损伤不小,他们的弊端,就是不敢近战,远远放炮,倒没问题。

同样的,吴三桂的宁远军伤亡千人以上,也杀伤清骑不少,但开始因为紧守车营,夺得首级却不多,只有后来跟在靖边军骑兵后面捡便宜,颇有斩获。想必战后,王斗分给他们的首级至少有数百颗。

这样一统计,今日这场战事,不算民夫,光光各军的伤亡人数,就有近万人,阵亡者四千多,近五千人。

这才战斗刚开始,就阵亡四千多人。还死了一个总兵,多员将官?与会各人,都面色严肃。

好在清骑损失同样不小,依洪承畴等人的估计。他们的全部伤亡人数,不会少于七千。

特别他们的大头伤亡人数,还是在与靖边军交战中造成的,不是中炮,就是中了铳弹。那些伤者。就算抢回,他们落后的医疗手段,可以救治吗?最终的死亡人数,应该在五、六千人左右。

王师还斩杀了他们一个武英郡王,此战的最终结果,可算是明军大胜。

这就是火炮鸟铳的优胜之处,中了弓箭,九死三生,中了鸟铳火炮,九死一生。或十死无生。

不过这场战斗,清军的火炮鸟铳初露锋芒,不可不防。

……

宽阔的松山堡总督行辕大厅内,洪承畴略带闽地口音的儒雅声音回荡:“……此战忠勇伯当为首功,杨兵奋剿,击杀虏兵甚多,又夺黄土岭,当为次功。吴兵于万虏之中,全顾步营,锐于南堵。也当次功。马兵未能预顾西突,丧步骑甚多,此为指挥不周详之故也……”

此时的总督行辕大厅,文官武将。济济一堂,不但处在松山堡周边的总兵杨国柱,王斗,符应崇,李辅明,王朴。左光先,马科,唐通,吴三桂等人安座,就连在远在杏山堡的刘肇基,曹变蛟,王廷臣几人,也被洪承畴紧急传檄而来,参与这场论功总结大会。

杏山离松山不远,不过十几里路,曹变蛟等人,快马加鞭,很快就到,此时各总兵中,只少了原蓟镇总兵白广恩。

这场战事,很明显的,王斗靖边军,当为首功。

事实如此,加之多年下来,众人也多少了解王斗的风格,很有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味道,说翻脸就翻脸,说杀人就杀人,众人都不敢抢他的功劳,连洪承畴,面对王斗时,都抱以谨慎的态度。

而且王斗这人慷慨,并肩杀敌的友军,都可以分到不少军功首级,各人也没有抢功的必要。所以忠勇伯被洪承畴列为首功,当在各人意料之中,不说杨国柱,王朴,符应崇等人,就连吴三桂,都出言支持。

接着杨国柱、符应崇与吴三桂被列为次功,颇有非议。

杨国柱兵马雄厚,功劳硬扎,又是镇朔将军,没人敢说他,符应崇的神机营火炮颇让人眼热,各方日后仰仗甚多,神机营身份,各人多少要给点面子。

主要是吴三桂,似乎在蓟镇军败退时,未给援助,有见死不救之嫌。

不过吴三桂也有自己的道理,白广恩败得太快了,让他措手不及,根本来不及救援。而且当时清兵急攻,情况危急,他也腾不出兵马来援助。

祖大乐等本地辽东大将,力挺吴三桂说法。

洪承畴与辽东巡抚邱民仰也觉得,当时情况,要怪罪吴三桂太过刻薄。

危急之时,吴三桂的宁远军能坚守阵地,等待靖边军的到来,颇为难得,而且随后吴三桂率军奋勇杀敌,斩获颇多,与杨国柱一起列为次功,理所当然。

监军王承恩,似乎也被洪承畴的话打动,支持他这个说法,随后辽东的文官们,一片的附合声音。

王斗冷眼旁观,洪承畴拉拢辽东本地官将与他对抗,自己如何看不出来?

监军王承恩,应该是出于平衡的考虑,场中官将,他不倾向于任何人,毕竟他只忠于皇帝。

或许他看出了,场中各官将,自己等宣大军势力过于庞大,需得压一压,所以他支持洪承畴。

只有张若麒与王朴不满,不过这点上,张若麒也无可奈何,他可以与洪承畴一起拟定方略,催促进兵,但论功行赏,却是洪承畴与监军王承恩的权力,他插手不得。

王朴则认为,洪承畴厚此薄彼,自己虽然首级不多,不过大同军在西北翼,堵住了鞑子兵从侧面对黄土岭的进攻,事后还拦截住汉军旗运送的火炮,功劳不会小于吴三桂,却让其爬到了自己头上。

不满归不满,此战他斩获颇多,论功劳不小,还是欢喜的,加之王斗分一些首级给他,与符应崇交头接耳,喜气洋洋。

场中各人,只有马科垂头丧气,功劳没捞到,还损兵折将。

洪承畴更认为其贪功,指挥不周详,拟降他三级,戴罪立功,仍任山海关总兵,将与捷报一起飞奏,报由圣上批准。

还有密云总兵唐通,同样被降一级。

不过二人也听出了洪承畴言语外的袒护之意。二人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