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儒学与督察员(中)(第2/3页)

作品:《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TXT下载

是进士,算优秀学员,直接授骑尉勋阶、或享受正科级待遇。

不能毕业者,也没有再复考的机会,直接就是一张结业证书,仍然算举人身份。他们将以普通学员之身任甲长等务,享受上士勋阶或副科级待遇。

同入大学者,谁比谁差劲?谁不想拿下更好成绩,享受更高职务待遇?而且机会只有一次,也逼着他们去努力,不是说上了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

这些天子骄子,顺利的话,从童生步步升上来,毕业后一般也就在二十三、四岁,正是大好年华,为国效力之时。

对这种年限限制,李邦华赞不绝口,他更认为宣府镇官学网罗了一切精英。民间一些私学。只能笼络童生级别的学子,对官府形不成威胁,反而成为补充。

这不象大明各地,便是进士级别的学子。多由各处家族商行学院资助,他们出来任官后,当然成为了各利益集团的马前卒,各地党争之器皿。

而且便是童生,宣府镇一样机会多多。不说各路的民间技校,官方在每路也设了专职技校,尽可入校学习一技之长。

现在宣府镇各处,不论官方民间,还在大力兴办“成人小学”,拿到小学毕业证的童生们,纷纷被请去当先生,十几岁的人,教一大帮几十岁的成年人。

还有童生毕业后,就留在本学堂教书的。

“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财富!”

大将军王斗说的话,越来越受到众人认可。

确实,学识的作用,在宣府镇作用越来越大,不想干苦力,就多学点学识吧。所以很多工人农户,纷纷在空闲时间,进入成人小学内学习,争取也拿到一张毕业证。

李邦华有些激动的对朱之冯道:“此为我大明科考未来改制之方向!”

当然。宣府镇的做法,对教育的投资太大了,朝廷财政如何应对?

朱之冯久在宣府镇,当然知道。他说道:“李公有所不知,此处除了官府的投入,其实民间捐赠力量也不小。依下官估计,或许快要达到办学金额的一半!”

依他说的,宣府镇户籍分为几等,一般想拿到绿本者。除了屯堡外,可能要一、两年时间。但若捐一大笔钱给教化司、收容所、孤儿营等等,不但可获得称号,这户籍上面,也可以往上提一提。

而且宣府镇这个地方,等级越高,各类紧俏赚钱行业,才可以优先参与,所以各界捐钱捐物,非常的普遍。

又学而优则仕,地方培养出更多的读书人,是很多人的共同认可,便如保安州,此处捐钱之风最甚,便是州内出来的官将士兵们,每年都会捐出很多钱用在地方教育了。

所以东路才能有五所中学,保安州更占了三所,就是因为该地捐钱太猛了,保安州地方官府,办的学校也是全镇最好的。

李邦华皱起眉头,他对保安州印象并不好,他淡淡道:“如此,宣镇一地的军政大权,岂不是被保安籍垄断?”

朱之冯摇头:“没办法,谁让保安州人最有钱,又最大方?”

不过他说东路余处,还有宣府镇各路,也意识到这种情况,奋起直追。很多移民到怀来城,延庆州的富户财主,为了让子弟在宣府镇谋得一席之地,一改往日一毛不拔的作风,也踊跃捐钱捐物起来。

或许他们以前在大明余处是抗税漏税的先锋,到了宣府镇后,反成为人人称颂的大善人。

就朱之冯知道的,某个移民到延庆州的富户,就曾获得王斗亲手颁布的“大慈善家”奖牌,因为他一口气向当地教化司捐银超过一万两,当时引起巨大的轰动。

朱之冯知道此人,这个叫马西贝的家伙,自称马大善人,其实未移民前在昌平是出名的铁公鸡,最擅囤积居奇,更几次煽动罢市,让当地官府收取商税的举动化为乌有。

现在如此乐善好施起来,成为正牌的马大善人,让人大跌眼镜。

听了朱之冯的话,李邦华内心也不知什么滋味,此些儿辈,在大明各地抗税逃税,到了宣府镇,却如此的慷慨大方。

……

二人此后无话,一路来到该屯堡的学堂前,却是在南山脚下,不远处有一条河流经过,岸边满是田地。

学堂颇大,匾上挂着“沙河乡国民小学”的字样,听说国民小学这词,是王斗很早前就定下的,而且各学堂实行的是寄宿制,平日不得归家,只有逢假才能回去。

大门边有门岗,一个伤残军人打扮样子,腰间还挂着一把手铳,见二人过来,拦住他们,询问来意。

朱之冯言自己是来捐款的,这门岗非常高兴,不过还是详细登记了他们身份,二人却是用随员的证件冒充,不过外观体貌比较相似,然后门岗去请校长。

很快校长哈哈大笑过来,走路虎虎生风,却是靖边军一退伍军人,宣镇大兴教育,对师资力量需求旺盛,作为高学识的兵种,很多靖边军人退伍后,也进入文职体系内。

校长颇为健谈,请二人到明伦堂议事,一进大门,就见前方不远,立着一块照壁大墙碑,上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