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到底怎么了?(第2/3页)

作品:《我要做门阀女主角

四个儿子全部培养成人,而且俱都继承自己衣钵,这是他这辈子最大的荣誉!

家庭能世代出武将,这是评价武将世家的基础。

“至于耕作嘛……”徐荣轻轻一叹:“好男儿,岂能躬耕于田野之中,这天下有着大好功业在等着好男儿去夺取,所以,这阳里上下,无有农夫矣!”

“即使是孤儿、失亲之子,乡亲们也会领养,视若己出,送吾这乡校受训!”

“蒙童之时学识字、计数,稍长至成童,则学行伍之术,阵战之法,年二十三即应募于朝廷……只有少数不成才的人,才去做官吏……”

“而诸出阳里之士,虽远在万里之外,也会关心乡亲福祉,每岁取其俸禄、军饷之得十一,以托于吾,以养孤寡,以兴乡校……”

听着徐荣的叙述,刘进等人的脸色都是大变。

若果真若这徐荣所言一般,这阳里就根本不是乡村,而是一个兵营!

所有男子,出生以后就被打上了军队的标签。

他们压根就不研究怎么种田,也懒得去研究。

所有人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是训练、应募、当兵,吃皇粮。

而籍贯于阳里的男子,在同等条件下也确实更容易被选拔进汉军的精锐部曲。

枌榆社的子弟!高帝的亲军之后!再没有比这个标签更容易打动军队的军官们的了。

以至于在这里,连淘汰品和残次品,也可以轻松做的胥吏……

张越听了更是目瞪口呆,这阳里的模式,让他有着莫名的熟悉感。

仿佛好像曾经在哪里见到过一般。

以我为本,以他人为食,假政策之利,而私一村之利。

似乎好像某几个他曾如雷贯耳的地方。

只是想不起来,也不敢想起来。

但无论如何,这阳里的这个模式,在现在看来是成功的。

而且是可以进行良性循环的。

从孩提时代开始,所有人都被灌输了尚武思想,人人向往军功。

等他们入伍了,当上了汉军的中高层军官后,开始反哺。

然后就像滚雪球一般,只要政策不变,国家依旧尚武和对外强硬。

阳里的这个模式就不可衰减。

这让刘进的心里面有些不是滋味。

他所幻想的乡村,曾是书本上描述的‘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无忧无虑的和谐田园。

至少也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正常世界。

但阳里这样的情况,却彻底打破了他内心的幻想。

“长者何不宣以文教之事,令诸童子皆从圣贤之道……”刘进忍不住拜道:“毕竟,刀剑往来,多有不祥,而行文教之世,则无此虑矣……”

“呵呵……”徐荣似乎对于文官很是不屑,他笑道:“就像那些儒生一般?整天之乎者也,问起桑稼之事,却是一问三不知,连一亩粟田何时浇水,何时拔节,何时收获也不知道?”

“自老夫致仕以来,新丰县换了四个县尊,但没有一个曾经来过乡亭,俱都端坐于县衙之内,摇头晃脑,下面的胥吏说什么就信什么……”

“新丰县的渠道和道路,五年都没有人管过了……”

“枌榆社还好,吾辈有能力自己修葺,但其他乡亭就惨喽!”

“后生们,你当吾这阳里奴婢都是哪里来的?”徐荣起身问道。

被徐荣这一顿乱喷,不止刘进,连原本义愤填膺的贡禹、王吉等人也都低下了头。

儒家在上位以前,自我感觉还是特别良好的。

上到董仲舒,下至下面的门徒,都觉得,只要国家能用自己的道理去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必定大治,三代可期。

可是,儒家执政数十年后,连执政者的公羊学派都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自元光以来,天下遭遇二三十次特大自然灾害。

百姓流离失所,数百上千万人民陷于水火之中。

但执政的儒生,却拿不出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只好自己骗自己说是‘天有灾异,乃警人君,务修德以谢之’。

然后,回过头来,儒生们却发现,在很多地方,一些黄老学派的残留者治理或者法家主政之地,灾害的影响却相对要减弱很多。

这就太尴尬了。

若换一个儒家学派,高坐于庙堂之上,或许会心安理得的闭着眼睛捂着耳朵当瞎子聋子。

当公羊学派不行。

在《公羊春秋》一书中,孔夫子在描述一件事时用的不同的词,都会被以为是别有深意。

更重要的是,公羊学派的羞耻心特别强烈。

遇到挫折与失败,他们会去想为什么?

所以,悄悄的在不为人知的私底下,公羊学派的大儒和巨头们,开始有意的引导门徒去看《管子》《吕氏春秋》甚至是《商君书》了。

对外,公羊学派的解释是‘它山之石可以功玉’,但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