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走近科学》又来了(第1/2页)

作品:《回到山沟去种田沙雕动画

第三百五十四章《走近科学》又来了

奶奶考虑事情的角度又不一样,阿音还要等着进门呢,这边把跟乡亲们的关系搞好了,那边丫头在村里的工作就好做,这叫花花轿子人抬人。

这么一说,老妈也就想通了。

四月打油那还只是其间一项农活而已,这个月还要收蚕豆,收麦子,种豆子,种芋头,种红薯。

种红薯算是重头,红薯苗子育了三个星期,就该移到地里栽种了。

在土里堆起三十公分宽的土垄,中间掏上窝子,洒上草木灰,农家肥,将红薯苗移进去掩上,红薯藤就会牵得满垄满沟都是,到秋天将藤子一割扔沟里,刨开土垄把沟盖上,藤子变成绿肥,剩下的就是一堆一堆的红薯了。

看似简单,可这些技术都是近年来才摸索出来的新技术,比起以前在平地里挖,那是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红薯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超过稻米,高产耐旱,从种下开始,红薯就会给人和家养的禽畜提供食物,夹川农家平日里喂猪喂鸡鸭的青饲料主要就来自红薯藤。

红薯嫩尖子是备受欢迎的日常菜蔬,跟空心菜做法差不多,清炒,炝炒,凉拌都可以,可以从五月份一直吃到九月份。

这个月李家沟真是一个闲人都看不到,家家户户都在忙,就连村里几个孤寡老人都闲不住,每天出去转悠,采摘桑葚和蕨菜,送到久长居。

用他们的话说,村子里现在没一个闲人了,看着满山满谷的蕨菜摆那里没人采,感觉就是在作孽。

正好几条旅游线路在药师叔和篾匠叔的努力下搭建起来了,基本都是围绕一个山谷一个山谷修出的小环线,条件简陋,就是小野径,需要爬坡上崖过水沟的地方,拿胳膊粗的木头搭成简易的护栏和小桥,勉强能保证游客直立行走,不用把手放下来爬行算完事。

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没有机械设备,光这样就花了巡山队整整半年多的功夫。

不过线路一经推出立马就备受游客欢迎,这可是实实在在的野趣,比那些修得规规矩矩的景区好玩多了。

四月份正是杜鹃,百合,桃花,梨花,李花盛开的时候,满山都是美景。

小山谷半天可以游完,然后在九斗碗或者农家乐打一顿牙祭回家;

大山谷则要一天,中间可以自己在林子里安排一顿冷餐,也是极好的休闲项目。

因此虽然五溪河全面封渔,游客却还是日渐增长。

于是李君阁干脆在几个谷口竖起指示牌,将各种野菜的辨识方法,采摘方法,加工方法印在上面,把游客发动起来。

蘑菇舍不得给游客们祸祸,可这野菜实在是太多了,李家沟人采不过来,那就让游客们采吧。

这下游客们就更开心了,常常是两口子来花丛里拍过一趟后,第二周就全家老小一起出动,看着娃子们在山坡上识别野菜大呼小叫,一家人也是开心。

回到城里,还可以美美地弄一顿野葱丸子汤,或者包一顿荠菜饺子,软萩粑粑,都是难得的体验,最次娃子的周记是不用愁没内容可写了。

因此李家沟,渐渐成为夹川人春季和夏初必来的地方。

相应的,就是农家乐,九斗碗,民宿木楼这些地方生意的火爆。

李家沟聪明些的,比如二毛这家伙,还有几个闲在家里的老爷爷老奶奶,便开始提供一些水煮花生,盐酥豌豆,玉带蚕豆之类的风味吃食,在码头,谷口一些游客集中的地方售卖,听说收入也挺不错。

李家沟的旅游产业,就这样在慢慢吞吞,不显不露中渐渐成形。

不过这些都是在年终大会上分配好的工作,李君阁照看得不多,他现在的大头,就是翻身坪木楼,盘鳌乡古建,和甘棠故径。

木楼阿冲叔把总,古建孙老把总,那两处李君阁属于打酱油,不过这故径,只能李君阁自己上了。

将故径的来龙去脉同孙老一讲,孙老也非常重视,从路基上方取了好些样本,送去建院分析,希望能找出古代混凝土配方的一些脉络来,这玩意儿也算是重大发现了。

李君阁这边,开始将现在的凑合用的水泥路面打掉,将土石刨开,取出尘封已久的故径青石,重造路基,两边留出过线过水的管孔,再将青石重新拼合铺上,损坏的地方用新石条修补,按计划将甘棠故径恢复成一条视觉上古代,内在却现代的道路。

朱定全给他调来了一个工程队,分段进行,工程进展一下子快了许多。

中间的麻烦事也是层出不穷,比如沿路的古树如何保护,横跨沟渠小溪的石桥在明代是什么格局,该怎么设计怎么重修,廊街如何设计如何建造,两边的绿化如何改造,何处造林,何处挖塘,景观如何搭配,如何预留出以后路边店铺的空间,这些都是李君阁需要一一解决的问题。

至于资金投入,反而成为小事了。

因此整个四月,李君阁几乎吃住在盘鳌乡,成天就是跟孙老,大师兄,梁慧丽一起,发现问题,商量方案,解决问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