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九章 簸箕饭(第1/2页)
作品:《回到山沟去种田蚂蚁文学》第九百七十九章簸箕饭
鼓藏队一共由十四个人组成,其中芦笙头穿着黄衣,上面还有多种刺绣,远看像穿着一件龙袍。
加上带着红色的大头巾,晃眼一看就跟正服上朝的满清皇帝似的。
芦笙头手拿芭茅草和铃铛,在前面边跳边晃动,踩着舞步带队。
在他后面,是七个穿着被百鸟衣长衫的盛装的男子。
他们每人吹着一个大芦笙,大芦笙和平日里的乐器芦笙也大不相同。
长度足足高达三米,下边是长长的细竹管并在一起构成的变音装置,顶端还套着个粗竹管,应该是扩音装置。
吹着的曲调也和平常大不一样,老瘪爷说这是一种叫做“给略”的调子。
这七个男子的头饰比较奇怪,红色的头巾上钉着一个围着脑袋绕上半圈的漂亮银牌,银牌上很多榴莲刺一样的突起小锥形,看起来像是古代将领标志的遗留。
但是下边又挂着一排小细铃,随着舞蹈动作细细作响,似乎又有点女性化。这种搭配,让李君阁感觉非常的古怪。
这八个人转着圈跳,在他们中间的,则是六个穿着用蓝靛染就的衣服的人,其中一个举着鼓藏旗,另外四个在吹芒筒,还有一个敲打着木鼓。
在芦笙队围着圈跳的时候,外围还有一个人专门负责放铁炮。
这种铁炮是一个朝天的铁管,放炮人现场将炸药塞进铁管里点燃,声音超级大,要是不留神没注意靠近了些铁定会被这炮声震得耳朵都嗡嗡作响。
李君阁感觉每次铁炮一放,似乎连阿音家的木楼都被震得抖动。
芦笙队每吹完一次,妮妈妈,欧奶奶,阿音,还有家里的亲戚们有的便拿着大盆,夹起里边的肉,往吹芦笙队以及围观的人的嘴里喂,还有的则拿来米酒,用对半开小葫芦舀着喂大家喝。
在育爷爷家外面的小平地踩吹完芦笙,芦笙队又游寨吹舞,据说每个家门口都要吹到。
这支芦笙队是专门的班子,四里八乡很出名的那种,现在是小场面,因此大师傅没有带头,而是由徒弟当芦笙头。
现在他要保留体力,后天的拉牛旋塘大仪式,才是他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候。
李君阁觉得这场芦笙更像一场验收仪式,或者是试运行,不太正式,充其量是芦笙队一场演练和展示。
十四号的晚上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仪式,更像是一些青年人们的自由活动。就是大家自动集合在游方场一起跳跳芦笙。
阿音,阿代都身着盛装,加入到了跳舞的行列里,按老瘪爷的说法,这叫跳“姑娘芦笙”。
和白天所跳芦笙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有姑娘参加,为的是谈情说爱和娱乐,大家一起交流感情。
一听这个李君阁立马也加入了进去,把阿音看得紧紧的,交流感情可以的,不过先冲我来!
一场芦笙舞跳到月亮上坡,人群才三三两两散去。
李君阁牵着阿音的手往回走,才发现寨子里的路好窄。
转念一想不可能是路变窄了,便向一直在他身边担任民俗顾问的老瘪爷打听,寨子里这次一共来了多少人。
老瘪爷笑得都不行了:“你这女婿当得还真是大套!别家的女婿都忙里忙外的,就你任事儿不管,连多少家客人都不知道。”
李君阁笑道:“规矩不熟悉,不是不想干,是怕干错了犯忌讳。”
老瘪爷一手背在后边优哉游哉地往前走,一手伸出,张开五个手指摇了摇:“老把寨自己就请了这个数。”
李君阁说道:“五户?应该不止吧?”
老瘪爷笑道:“这么看不起自家爷爷啊?五十!户数!按人算得小两百人!”
李君阁大吃一惊:“家里住得下?”
老瘪爷笑道:“都是血亲,实在不行就匀呗,不过也不好匀,平均一家估计也有五六十号人。”
“好在我们不计较住处,随便哪屋子挤一挤就行,都不用睡床。哈哈哈哈……”
李君阁说道:“我就说怎么这么多人!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民宿的接待能力了!”
老瘪爷说道:“开玩笑,五十三年重开的大祭,谁不想来参加?现在整个下司寨,都是来不了的老头老太太们,但凡能来的,杵着拐杖都赶过来了。”
回到家里,除了育爷爷还在守祭坛,几个寨老轮换着陪他说话,大家都已经歇下了。
果然,堂屋里横七竖八都躺满了人。
育爷爷精神还不错,见到李君阁他们回来,微笑着说道:“给你们留了一间屋子,你们也早点去休息吧,这几天就别计较条件了。”
李君阁笑道:“其实不用的,我们在山里守老大老二的时候,什么地方不能将就。”
育爷爷还有心情逗趣:“这也是大家的意思,大家心里你可是山神托世,有点特殊待遇是应该的,去吧,明天还要准备簸箕饭呢。”
阿音吐了吐舌头,牵着李君阁,小心地抬着脚从人群上跨过,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