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千一百八十二章 我陈曦不服(第2/3页)

作品:《神话版三国小说完整版

,所以但从古代种田角度,不考虑垦荒难度的话,甚至还有一定的优势,当然也真就亏有天地精气,人类身强体壮,否则这个垦荒难度足够让人绝望。

顺带这也是为什么雷亟台出现之后,只在半年的时间从北方传到了日南郡,因为这东西是真的神器。

这是目前唯一一种能让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这些地方温度较为合适的地方做到一年两熟的神器,哪怕是一茬种粟米,一茬种冬小麦,可一年两熟对于种田人的吸引力是非常致命的。

更重要的是雷亟台扎上之后,是不用轮耕的,哪怕雷击带来的平均氮肥含量不高,但作为这年头粮食产量本身也低,雷击带来的氮肥甚至绰绰有余,种两茬普通粮食问题不大,最多产量低一些。

故而有雷亟台的地方,目前有两种选择,种两种相对普通的良种,一茬冬小麦,一茬粟米,两者合计起来可能有个七石多,或者种一茬高产的超级良种,曲奇新研究出来的超级粟米,亩产六石。

这玩意其实早在之前曲奇就研究出来了,但是所有的高产都需要考虑地力,以前没下发的原因就在于,种一茬下去,这地得缓两年,还不如种曲奇研究出来的高产四石粟米。

这玩意儿刚好处于地力的极限范围之内,一年种一茬之后,剩下的时间种点黄豆什么的,成不成无所谓,第二年,还能继续种。

实际上当时曲奇公开良种的时候,有亩产四石多,五石的,并不是曲奇的良种真的达到了这个水平,而是地好,土地的营养物质丰富,所以才能有那么高的产量。

按照曲奇的估计,正常水平的耕地,也就接近四石,虽说远超曾经,但地力的上限就在那里,不能竭泽而渔。

至于更高的产量,其实没啥意义,再高,没有肥料的情况下,真就是竭泽而渔了。

故而亩产六石的良种,在以前只在某几个肥沃的大型农场耕作,有了雷亟台之后,才有了扩散的意义。

不过截至目前,大多数百姓宁可花费点时间,也愿意种两茬,七石比六石多啊,这简单的数学题,他们还是会的。

虽说从逻辑上讲,陈曦是希望百姓种一茬的亩产六石的良种,这样从效率上来讲更符合社会大环境,不过这种事情,陈曦不会特意推动,有些事情,靠嘴上说没意义。

“从种田的角度来讲吗?”温酉有些不解的询问道,他是准备在中亚搞片地方的,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说法吗?

“是的,目前来看东北和中原比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但随着之后中原解决肥料问题,粮食产出就更多看气候了,到时候东北那边的亩产就追不上了。”陈曦笑着解释道。

“这没办法,东北那边拿最好的良种,一年种一次,不轮耕,也就每年亩产六石,而恒河这边,真要说土质各方面其实远不如东北,但他们一年种三次,也不休耕,就算一次只有两石多,一年起码也有七八石,怎么比都比不上。”赵真随意的说道。

实际上赵真说的已经是保守情况了,恒河也有上田和下田,一年分旱季、雨季、凉季,旱季产量最低,雨季和凉季产量最高,和罗马那边的地中海气候不同,恒河其实气候分明,最起码种田时间明确。

当然当地人不种田也实属正常,这就没办法说了。

可真要说,旱季的稻谷产量最低,也有两石多,雨季和凉季其实比之几十年前的中原没太大的差距,当然这并不是什么精耕细作的技术,这是老天爷赏饭吃,好歹也是大型的冲积平原。

顺带一提中原的五大产粮地其实也是冲积平原,可惜气候上存在一些差距,导致在亩产上完全没办法追上恒河这边。

“是啊,这就是我们要拿下这边的原因。”陈曦带着几分唏嘘,“换成我们在这边,可以将年均亩产量提高到十二石,你们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

赵真几人面面相觑,这除了意味着更多的粮食,更稳定了国家,还能意味着什么吗?

陈曦见此哈哈一笑,他为什么会和这些人说这些,这些话,本应该是他和诸葛亮、李优、鲁肃那些人在长安详细交流的东西。

相比于粮食之类的简单回答,实际上更现实点讲,其实是脱产率,陈曦在中原已经做到了7%的脱产人口,也就是每十五个人能供养一个不干活的人,这是一个非常离谱的数据。

换句话说就是,陈曦愿意的话,不管国内的建设,产业,教育等等,他能拉出来五百万的主力,而且是可以长时间维持的,当然真这么做的话,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得停滞下来,为农业生产让路了。

不过这年头是封建时代,只考虑吃饭问题就可以了,其他全部放弃的情况下,按照现在的粮食产出比例,陈曦可以一直维持如此规模的兵力,当然前提是不提民怨和军心等等。

这么干,最后肯定是国内一片惨淡,可不管不顾,陈曦确实是能一直维持下去,反正粮食产出是能达到这个程度的。

可实际上陈曦没有,陈曦大约将1%的人口作为常备兵,%的人口作为了半兵半其他,之后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