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去书院(第1/2页)

作品:《古代农家日常全集

郑林家里没有田地,但他有一把子力气,又跟人学了几手功夫,年轻时便在县里镖局做事,后来在运镖的过程中受了伤,差点去了半条命,伤好了后也留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左手也有些不便,不能干农活。他便用镖局送来的银两买了一辆骡车,专门往来运载,赚几个辛苦钱糊口。

郑林收钱公道,每人往县里去的只收五文钱车钱,所以生意也还过得去。

杜锦宁依着原主的记忆,去了村西的桥头旁边,果然看到有一辆骡车停在那里,不过郑林却不在。

她也不急,直接去了旁边那座用泥墙围起来的院子前,大声喊道:“郑叔,在家么?”

门被打开,郑桃儿的脸从里面伸了出来。看到杜锦宁,她颇为意外,笑着问道:“宁哥儿,你找我爹做什么?”

“我有事要去县里一趟,想劳烦郑叔跑一趟。”

郑桃儿就更意外了。

她跟杜家姐妹最是要好,小三房是个什么光景,她哪里会不知道?那是想吃一文钱的盐,都得陈氏去给人扛木头辛苦赚回来的,平日里兜里比什么都干净,哪里会有余钱坐车?

而且,杜锦宁去县里做什么?

她正想问呢,郑林端着一碗玉米糊糊打开了另一扇门,对杜锦宁笑道:“宁哥儿要去县里呀?稍等我一会儿,我把这几口糊糊喝完。”说着,直接拿着碗就往嘴里倒。

“郑叔你慢吃,不着急。”

其实杜锦宁还是挺着急的,只是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她可不好催人家吃饭的人。

好在郑林做事干脆,几口就把玉米糊糊吃完了,剩下块咸菜在嘴里咬得“咯吱”响,把碗往郑桃儿手里一递,用手抹了一下嘴,出门道:“走。”

杜锦宁在现代时就是个不差钱的主儿,一向为人大方;即便穿到了古代,成为了一穷二白的乡村假小子,兜没几个钱,也没变得扣扣索索的。郑林没说多少钱,也没说要再等几个人再走,她自然也没说。

郑林解了骡子的绳索,套上车,自己坐到车辕上,便吆喝了一句:“上车。”看着杜锦宁上了骡车,便甩了个马绳,“驾。”骡车缓缓启动,朝县城方向奔去。

杜锦宁担心郑林会问她为什么去县城,早在心里就想好了借口。可郑林似乎挺有职业操守,并不问这种有关隐私的事,而是问问她的身体情况,便道:“天冷风又大,你坐好了,我要赶快车了。”说着,便闭嘴不再闲聊,倒是把骡车赶得飞快。

正因如此,这次进城倒比那次杜锦宁和陈氏雇车回来时还快,没过多久就进了城。

杜锦宁道:“郑叔,你知道博阅书院在哪儿不?知道的话,你直接把车赶到书院门口,我给你钱。”

“知道。没事,不远,不用加钱。”郑林笑道。因着城里人多,他有意放慢了些车速。

不一会儿,骡车就在书院门口停了下来。

杜锦宁跳下车,问郑林:“多少钱?”

“五文。”

杜锦宁抬起了眼,看向脸上还有一道刀疤显得有些凶恶的郑林:“郑叔,我有钱,你该收多少就多少。否则下回我就不好意思坐你的车了。”

“没收少。正好我也要往县里来的,捎你一路收你五文钱我还是赚了,否则就是空着车白跑一趟。”郑林笑道。

杜锦宁却是知道郑林是照顾了她的。因着人少太亏,他总得等上三五个人方才往县城跑一趟。如果人少,那就得花上六文、七文钱。像她这样一个人坐,又是直接送到城里指定地点的,没有十文钱肯定不行。

她心里生暖,却也没有推辞郑林这番好意,从怀里掏出五文钱递给他,道:“谢谢郑叔。”

郑林没说什么,朝她笑了笑,赶着骡车往回走。

杜锦宁这才抬起头来,朝博阅书院的大门看去。

这个博阅书院建在县城边的一个小山坡上,大门也是依坡而立,跟杜锦宁在后世看的牌坊似的,极为高大,十分有气势,上书“博阅书院”几个大字。

此时书院大门紧闭,便是两边侧门也紧紧关着。那扇侧门旁边还有一间小屋,想来是守门人所呆的地方。

杜锦宁走了过去,敲了敲小屋的房门。

不一会儿,门开了,走出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头儿。他上下打量了杜锦宁几眼,问道:“有何事?”

杜锦宁作揖行了一礼,道:“书院里的关七少爷约了我,让我来找他。”

“哦?”老头儿挑了挑眉。

要是找别人,他或许不会通报。毕竟眼前这孩子年纪不大,穿得也破破烂烂的,根本不像关家的家人或下人,怕是哪儿来找秋风的穷亲戚,因为关家不许上门,就找到这儿来了。

但事关关嘉泽,他就不敢怠慢。这家书院可是是关家筹建的,山长也是关家人。要是这小孩儿真是关七少爷叫过来的,那他不通报,这个守门的位置就坐不稳了。

横竖书院正是午休时间,关七少爷又向来不歇晌,通报一声,也不过是跑个腿的事,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