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微服私访秦淮河(第1/2页)
作品:《山沟皇帝免费阅读》为盟主“烦人的烦恼”加更!感谢兄弟的支持!
————
以传统观念来说,举人入仕后,肯定是不如进士的进前途好的,尤其是在经历过科举制度完善的前明,别说举人不算正途了,就算是同为进士,不入翰林都没有办法成为部堂高官。
尽管大唐王朝和前明的科举制度不一样,而且是建国初期,对官员的缺口极大,哪怕是以举人功名入仕也能够获得官职并升迁,但是总归到底,士子们还是担心,认为举人就去入仕的话,以后的发展肯定受阻。
所以但凡是有点心气的人,都是想要直接参加会试,而不愿意以举人功名入仕。
实在考不上了,或者是有其它迫不得已的理由,才会直接以举人的功名入仕。
这种传统观念,也是让李轩当初试图以乡试代替省考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不甘心啊,既然乡试无法代替省考,那么就另走他路!
所以,现在的李轩干脆是断绝了在乡试、举人身上的想法,既然士子们不愿意以举人功名入仕,那么就干脆不要以举人功名入仕好了,不就是进士、博士嘛。
这个简单,朕直接扩大会试的规模,设立各省会试分考点作为省考,也是一样的效果。
所谓的进士、博士和举人,会试和乡试,不过就是称呼上不一样而已。
李轩的最终目标,和进士、举人之类的没啥关系,也和会试、乡试什么的没关系,他的真正目标是建立起来完善的官员考试制度。
这种考试制度,不仅仅是用来招募中级官员的,而是要来招募广大的基层官员的。
用品级来说,那就是正七品和从九品的差别。
但是会试分考点的计划行不行得通,后期效果如何,会造成什么比较大的影响
具体还得看宣平八年的科举情况进行的如何,尤其是直隶四道会试分考点的考试是否成功。
这个消息在年初传出来后,对于直隶四道的士子们而言,自然是高兴无比啊,因为直隶四道会试分考点,只允许本地户籍的举人进行报考,外籍是不允许报考的,而且考上之后,虽然不安排在本道任职,但是安排的职务也会是在直隶其他三道。
直隶四道,这可是繁华地方,其赋税占据了整个帝国将近一半的赋税,在这样的好地方里任职,自然是被官员们视为肥差,这捞外快都能比在穷乡僻壤里捞得多。
因此直隶四道直接开设分考点,对于他们的当地士子们而言自然是好处多多,他们不用去拼会试、殿试了,可以直接在家乡进行考试,名额更多,竞争更小。
但是其他省份的士子就有意见了。
凭什么直隶四道的有分考点,我们那里就没有啊?
士子们的意见,还是需要进行一定尊重的的,所以很快礼部那边就是传出来了消息,直隶四道的会试分考点,只是试行,如果试行效果好的话,那么就会陆续在各省进行。
这个消息,让士子们满意了,但是却也引来了更多的议论声。
什么议论?
不少人都担心,这么大规模录取士子,对财政的压力将会极大。
要知道大唐王朝本来就是一年一科举,进士科之外还有博士科,每年一千多号人都不怎么好安排了,如今各省都来分考点的话,就算一个省几十个人,那么加起来那也是几百个啊。
这样的话,大唐王朝一年就出现两千多个进士、博士需要安排,需要给他们支付工资。
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
不少官员们的担心,以他们传统的眼光来看是很正常的,但是在李轩看来,却是多余的。
谁他妈规定进士就必须是七品官的,从九品也是可以的嘛。
按照李轩的设想,所谓的进士、博士功名,只是让他们取得了入仕的资格证而已,而不是让他们一步登天,让他们从基层做起很正常啊。
到后期的话,大唐王朝的所有官员,哪怕是最基层的科员,都是需要从会试里选出来的。
这一次把进士的品级从正七品降低为从七品,就是一个试探,如果顺利的话,明年李轩就决定把新科进士的品级降低而正八品,再过几年,就降低为从八品,再到正九品,从九品。
到时候,最理想的情况就是一甲的进士及第是正九品,二甲和三甲进士是从九品。
别指望着考中进士后就一步登天当什么县令了。
别说以后了,就算是现在也不行了,大唐王朝的县令品级可不是传统王朝的正七品,而是正六品,正儿八经的核心中层官员,别说县令了,就算是县丞那也是从六品。
新科进士不过是七品而已,当不了县令,去年的新科进士下放到地方,都是下放到地方的各级地方衙门的各部门里任职。
这一点,其实很多新科进士也不满意,但是不满意也没有办法,如今的大唐帝国就这个鸟样,你想要当官就按照这个来,不愿意滚蛋!
天底下的读书人多了去,想要当官的更多,不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