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六十五章 再接再厉(第1/2页)
作品:《山沟帝王》成衣市场,是最近几年大唐帝国崛起最迅速的一个纺织市场的新市场。
以往的时候,大唐帝国的纺织工厂们,都是生产布匹、丝绸等售卖,普通人自己买了布匹、丝绸后自己缝制,或者是找裁缝缝制。
除了特定的制服,比如军服,工作服之类外,市面上其实很少有成衣。
不是说商家不卖,实际上也有各种成衣店,关键的是早期的民众不习惯买成衣,都是自己买了布匹自己做衣服比较多。
但是最近几年,随着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民众收入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城市民众的收入增加,也就有了直接购买成衣的需求。
这个时候,商家们也是与时俱进,有机械公司研发出来了专门的缝纫机,效率可比人手工缝衣服快多了,这也就大幅度降低了成衣的制作成本,同时为了吸引顾客降低成本,对衣服的款式不断的推陈出新。
这些年市场孕育下来,也就逐渐上来规模,很多城市家庭都已经是开始直接购置成衣,而不是说购置布匹自己缝制了。
这种新型市场自然是被那些大企业看在眼里,江南纺织公司早几年就是设立了服饰子公司,生产销售各类成衣,市场销量也是相当不错。
成衣行业的发展,也是进一步带动了纺织行业的发展。
而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的影响可是巨大的。
大唐帝国工业化数十年,各种行业都有,几万吨的轮船都能够造的出来,但是纺织行业在大唐帝国的经济体系里,依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步。
纺织业是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棉纺,毛纺,丝纺的各个环节,从种植棉花桑树,养羊养蚕再到纺纱、织布,印染,再到成衣诸多工序里,提供了庞大的就业岗位。
这也是大唐帝国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的时候,优先选择纺织业的缘故,因为这个行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样的,在落后地区扶持发展的行业,大多也都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反,你要是重资产,但是雇员没几个的行业,大唐帝国还不扶持呢。
帝国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的工商业,不是为了其他,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优先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这个也是有不小的效果。
宣平四十二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工商部报告,过去一年的全国范围内的新增投资中,在落后地区的新增投资占据了总投资额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而在去年,这个数字只有百分之八!
新增的百分之三十投资里,绝大部分都是属于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投资,包括各类工厂,同时还有一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这给各地带去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有效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针对这个情况,李轩批示:再接再厉,争取更上一层楼!
宣平四十三年春天,春节刚结束,大年初三,蒋晓东就是背着一个大包,和几个同乡离开了深山之中的老家,前往襄阳府城。
这是蒋晓东离开家乡最远的一次,之前最远的时候,是他以前到县里应募参军,但是没能选上。
和很多农村家庭里的孩子一样,蒋晓东很小的时候就是帮着家里务农了,后来哪怕是上了小学也是一边上学一边帮家里务农,自小就是知道了生活的艰难。
他们家分到的土地不算多,早些年的时候也能养活一家老小,但是现在已经感到比较吃力了,因为他有兄弟三人。
而长兄三年前就已经是娶亲成家,已经是养有一子一女,他二哥也已经成家,这一下子多了好几张嘴后,家里的日子过的就是开始有些紧张了。
为此,他二哥去年的时候就已经是县里一家商行工作,后来把妻子也接了过去,算是自力更生了。
其实去年他刚小学毕业的时候,父亲就是说过了,让他努力,看能不能参军。
但是后来没有选上,后来他父亲又和他商议,商议什么?
商议他的未来,问他以后怎么打算,是去大城市闯荡,还是说报名移民,又或者是去当学徒学一门手艺又或者是做其他的?
诸多选项里,他父亲没有给他留在家里的选项!
这并不是他们家独有的情况,而是现在大唐社会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嫡长子集中继承制。
不仅仅是贵族家庭如此,实际上在农村地区更加严重。
农民们一个家庭的土地本来就是有限的,传给一个儿子还好,但是如果分家了,那么土地就不够用了。
因此很多农村家庭里的次子们,都是需要自谋生路的,要么是去大城市闯荡,要么去当学徒,要么是移民,要么参军,要么做其他。
但是,别指望能够留在家里等着分家产!
蒋晓东的二哥前年的时候,也是面临着同样的选择,后来他选择了去商行当学徒工,如今已经是正式转正,收入虽然不高,但是也能养活妻儿了。
蒋晓东是个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