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八二章 不安好心(第1/2页)

作品:《寒门状元女主角有几个

华灯初上。

榆林卫,城南大街,凯旋酒楼。

目前在延绥的文武官员基本到齐。

尽管保国公朱晖知道沈溪会晚些到,但他还是早早过来了,准备给地方上这些官员交待事情,应对沈溪随时可能发起的“攻势”。

“……这沈之厚可不简单,这几年他立下多大功劳,在场诸位最清楚不过……此番他来西北,不尽是为抵御鞑靼犯边兵马,肯定会调查三边故往账册。平时尔等是否中饱私囊,是否克扣军饷,自己心里清楚,如果摘不出来,最好请早点儿做好辞归田的思想准备……”

朱晖先给与会官员打预防针,怕他离开后这些人出卖他,所以干脆先将人拉下水,只要串在一根绳子上,就不怕这些蚂蚱反水。

延绥总兵官张安起身问道:“公爷,沈翰林履任西北,不过是领兵对胡虏作战,不至于对地方弊政下手吧?”

张安乃世袭大同左卫指挥同知职出身,天资凝重,家传韬略,才兼智勇。

据《张安神道碑》载:“公于成化某年,以神木等处功升指挥使,再以威宁海子功,升山西行都司都指挥佥事,又以守备大同左卫地方功,升都指挥同知加都指挥使。弘治己酉年改守备朔州,又守备天城。庚戌年奉勅充大同游击将军。乙卯年充副总兵协守宁夏,从贺兰山境破敌,升都督佥事挂靖边副将军印;后又挂镇西将军印俱充总兵官,镇守宁夏。屡有白金文绮蟒衣之赐。”

也就是说,张安自打从军以来,身经百战鲜有败绩,即便两年前西北大败,宁夏卫方面一度危机四伏,但在张安统领下依然顺利守住,后来配合刘大夏全歼入侵的火筛部,其武略可见一斑。

朱晖接任三边总制后,立即把张安调到身边,倚为干城。

朱晖看了张安一眼,道:“张将军,你以为沈之厚是何等人?他屡任地方督抚,在军中名声不错,常常打胜仗,但跟张将军相比也只能说是半斤八两……”

张安连连摆手:“论文韬武略,鄙人远不如沈翰林。”

朱晖冷冷一笑:“沈之厚除了军中有些声望,无论是在地方百姓还是官员口中,名声奇差,但凡他到一个地方,必拿弊政开刀,就说湖广和江赣之地,他大肆推广新政,导致士绅利益严重受损,到后来还推广什么新作物……”

一名叫陈函的游击将军道:“公爷,不能将推广新作物当作弊政吧?去年西北地区也尝试种植了些玉米和番薯,收成不错,就算平素不能拿来当饭吃,但饥荒年拿来充饥没有任何问题……亩产高啊!”

朱晖皱眉,他没想到自己说沈溪的坏话,居然有人当面唱反调。

朱晖气冲冲地说:“你们只看到事情的表象,沈之厚推广新作物又如何?他在地方干的劳民伤财的事情少了吗?但凡他领兵之处,地方官员跟他发生矛盾,他一律将之罢免,就这点你们怕不怕?你们真以为他来这儿是带你们打胜仗,建功立业?”

之前一堆人帮沈溪说话,但朱晖说到这里便没人吱声了。

在场官员都担心一件事,沈溪到西北来会掀起一场反贪风暴。

之前很多人称颂沈溪功劳,仰慕其威名,想见识一下“当代冠军侯”风采。但想到沈溪跟他们间存在巨大利益纠葛,一旦受到波及就有可能身陷囫囵,罢官免职,这些人便转而琢磨怎么才能对付过去,平安无事。

张安代表在场文武官员请示:“公爷,既然沈翰林来者不善,那该如何应付?莫不是让我等拒不配合其差事?”

朱晖叹道:“少年得志之人最是心高气傲,如何才让他满意,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老夫就要回京去了。临行前唯一能提醒你们的,就是不能对其推心置腹,小心被他摆一道。等着吧,今日之酒宴就是证明,他的到来或许便是你们麻烦的开端!”

被朱晖这一恐吓,在场官员全都沉默下来,脸上阴晴不定,暗自琢磨。

朱晖见目的达到,心里踏实多了,最后提醒一句:“记好了,无论任何时候,都以自保为第一要务,即便被查出来也不可牵连别人,尤其那些平时贪墨军饷的……这事儿不算什么秘密,且民愤极大,若被沈之厚知晓,他眼睛里揉不得沙子,若一定要与你等为难,可别说老夫未曾提醒。”

张安眉头紧锁,行礼道:“公爷提醒的是,我们记下了。没想到临老还要被个毛头小子骑在头上作威作福,这延绥总兵官做得没甚趣味……”

……

……

沈溪不知,在他应约前往酒楼赴宴前,已经被朱晖给摆了一道。延绥文武官员从对他抱有期待,到一个个心怀鬼胎琢磨如何才能应对接下来的风波。

沈溪的迟到给了朱晖口实。

在等待期间,朱晖将沈溪迟迟不出席宴会归结于其心高气傲,要给地方文武官员来个下马威。

沈溪如约在上更时分到来,酒楼外天寒地冻,屋子里虽然安置有许多火盆,但很多人依然冷得瑟瑟发抖。

沈溪到来,一群人迎出门外,朱晖和张安走在最前面,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