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食盐战争(第1/3页)
作品:《春秋我为王主角有几个女人》ps:感谢书友无尘公子小白成为本书堂主,本章数据来自《管子》,一切疑问请找原作者,七月概不负责,第二章在下午
二月初的一天,鸡鸣刚过,子贡便被曹伯的有司传唤进宫问话。,
换了以往,曹伯对政事是半点兴趣提不起来的,一切都凭大司城和其他卿大夫来处理,自己则整日钟情于田猎射弋中。
直到去年秋冬,他被子贡的巧舌如簧说服,参与了赵氏父子的“猎国”游戏,虽然最后还是被鱼腩般的卫军击败拖了后腿,依靠邮无正支援才保证阵脚不失。但曹伯却由此开始对战争多了些兴趣,在见识了赵氏轻骑兵的神奇后,不仅试图向晋国买马,扩大公室的骑从数量,还在侈靡之所里大加鼓励赛马驰逐。
一时间,赵无恤欲推广而不得的赛马驰逐凭借这次机缘巧合,渐渐在曹国上层流行起来。
曹伯连一向能推则推的上朝也准时了许多,他整日翻阅着奏书,想知道濮南的历山-雷泽之地什么时候交割完毕……
可也从未这么早就传唤过,子贡猜测,恐怕是那件事情已经被曹伯知道了。
等到子贡掩盖着自己的哈欠拜见曹伯时,这位主君却将一卷帛书扔到了他面前。
“你自己看看!”
子贡知道,这肯定不是从西鲁来的,赵无恤已经明文规定,官署办公,还有对外的文书都得用纸张。
果然。却听曹伯气急败坏地说道:“齐侯已经颁布诏令,严禁运海盐入曹国、西鲁。这该如何是好!”
子贡也不急,他扫了帛书上的文字一眼。正是齐国行人让在陶丘的齐国商贾转交的。上面措辞严厉,声明为了惩戒曹国在战争中“助纣为虐”的举动,决定终止从临淄运往陶丘、曲阜的食盐贸易,改在濮阳、新郑、商丘售卖。此举直到曹国主动向齐、卫请平,断绝与晋国、西鲁赵无恤的一切关系,归还强占的濮南各邑为止。
他不得不承认,齐国的威胁很够分量。
……
子贡也买卖过齐盐,他知道,当年太公望封于营丘。其地泻卤,人民寡少,于是齐太公便劝其女功纺织,极工匠技巧,通鱼盐之利。
人可以不吃鱼,不穿齐国织造的衣帛,依靠单调的粟米、野菜,菽豆叶子为生,勉强补充蛋白质。寒冷时则披着粗糙的葛麻衣褐也能维持生命。但唯独有一样东西不能或缺,那就是盐。
那后世看来寻常无比的白色结晶颗粒,却凝结着性命攸关,邦国兴旺!
春秋之时。几乎每个邦国都将盐作为一种稀有资源来储存和使用,不亚于粮食和铜锡。
《尚书.说命下》有云:若做和羹,尔雅盐梅。早在虞舜夏殷商时。人们已将盐同酸味、甜味放在一起调制食品,成为非常重要的调味品。因为它比较稀有的。平时在烹饪过程中是不会经常将食盐直接加入饭菜之中的,以免浪费。周人吃饭时先用肉或蔬菜混以食盐等调味品腌制做成酱。食肉时再以白肉配放置在铜豆中的酱食用。
贵族都这样吝啬,何况庶民?后世的人很少会有类似的经历,这玩意长时间不吃,轻则浑身无力,重则周身浮肿。强迫小国寡民的民众走出世居里闾,去都邑市肆上交易的重要原因,很大程度就是为了买盐。盐贩子大概是中国大地上最早的商贾,夏商周的原始商路,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交易盐而开辟的。
但盐的产地并不平均,其中以海滨齐国最多,有海就可以海水煮盐,被称为“海王”之国。齐国因此而富裕,仅有少量盐矿的鲁国也从那时候起,便落后于齐一头。
到了齐桓公之世,更是了不得,管夷吾认为:“海王之国,谨正盐筴。”他建议桓公实行“官山海”的盐策,从此以后煮盐卖盐都由齐国官方来操办,在边境设置关隘,几乎掐死了所有私盐贩卖的渠道。
所以齐国的盐一路卖到了成周、卫、宋、曹和陈、蔡等地,他们本地并不产盐,都是靠输入海盐过活。鲁国出产的盐只够供应鲁城民众,多数时候也得仰食齐盐。
子贡计算过,一个月,成年男子吃盐近五升半,成年女子近三升半,未成年者近二升半。这是大概数字。盐一百升为一釜,十釜为一钟。十口之家就是十人吃盐,一月至少四十升,百人之邑就是百人吃盐,一月四百升。
一个人口十万的小邦得吃四百钟,像鲁国这种人口近百万的中等邦国则要三四千钟!这还不包括牲畜和腌制肉类之用的盐。
齐盐在国内贩卖,一钟值一百五十钱,在国外贩卖,最高时达到过一钟一千钱!
齐国年产盐三万余钟,足够一千万人食用,几乎囊括了诸夏邦国的所有需求。盐的官营贸易让齐国获得了数百万钱的收入,几乎占了岁收的一半!而且还有点供不应求。
通过卖盐给其他邦国,赚外国的钱,没人有抱怨,也没人躲得过,这就是管子的盐策,因为手握资源,齐人想加价就加价,想切断就切断。齐桓公利用一手盐资源的大棒,实行轻重之法,将诸侯逼得服服帖帖的。
从此以后,齐国富极海、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