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九七章 通风报信(第4/6页)

作品:《寒门状元竟是落难千金

“你猪脑子吗?当然是沈之厚!”

张延龄骂了一句,随即一摆手,“不过对外不能这么宣扬,就说有人包藏祸心,但别说是谁,让市井百姓自己去猜,只需要闹得京城人心惶惶即可。哼,本侯专门负责捣乱,沈之厚不是想把消息弹压下去吗,我就让消息传播开,看看谁吃亏!”

黄玉似懂非懂,赶紧应声:“侯爷请放心,小人这就去安排,这回非让沈之厚身败名裂不可!”

张延龄没好气地道:“他是否身败名裂老子不关心,老子现在就想得到军权,等他回来后最好将他当作乱臣贼子杀了,那时就没人跟我们兄弟争权夺利!”

……

……

张延龄打着如意算盘。

在他看来,只要将朱厚照失踪的消息传开,那朝野上下一定会非常紧张,到那时他就有资格在城中宣布更为严格的戒严令,然后军权就会因为跟张太后的亲密关系而落到他手中。

这么算计有一定道理,因为朱祐樘就朱厚照一个儿子,若朱厚照出了状况,谁来当继承人必然要经过张太后首肯。

朱厚照出事,张太后地位就会随之凸显,而且张延龄也知道若是自己的姐姐得知她儿子出事,该会有多紧张,到时候他就可以通过姐姐来控制军权。

事实上情况的确如他所料,当天消息便在城内传扬开来,在战争刚过去皇帝不在京城的特殊时期,但凡有皇帝蒙难和权臣谋逆的消息,都会引爆舆论。

张太后本来就很担心儿子的情况,城中有了消息,张太后第一时间便获悉。

当天下午,张太后派人通知两个弟弟入宫叙话。

张鹤龄气恼地到了建昌侯府,见面后劈头盖脸叱问:“你就这么着急把事情闹大?如今满城皆知,对你我兄弟有何好处?”

张延龄没想到兄长会不分青红皂白责怪他,当即申辩道:“大哥,你是否太过不讲理?我这么做,不是为了咱兄弟的利益么?你想想看,皇上下落不明,姐姐最相信谁?到时候受器重的人又是谁?”

“总归不是你我,而是沈之厚!”张鹤龄恼火地道。

张延龄撇撇嘴:“怎么可能会便宜那小子?姐姐让咱进宫,自然是跟咱商议交接军权的大事,陛下在蔚州乃是沈之厚一家之言,指不定有什么阴谋诡计。我会跟姐姐分析一下,让她防备沈之厚,将这小子的军权给夺了,再将他下狱,拿回京城审问。”

张鹤龄骂道:“你算盘可打得真响,也不想想,太后会在不确定陛下安危的情况下得罪领兵在外的沈之厚,让我们去夺他的军权?”

“怎么不能?”张延龄不服气地问道。

张鹤龄怒其不争地叱骂:“你真是没脑子,你将消息传开,等于告诉天下人,大明很可能会出现内乱,你有什么本事让军中上下都听命行事?难道太后不会想,此刻谁能稳定军心,可以出来主持大局?”

张延龄得意地拍了拍胸脯:“当然是你我兄弟!”

“呸!”

张鹤龄啐了一口,“咱除了国舅爷的身份,军中从未将我们当回事,张懋那老匹夫的态度便决定一切!”

……

……

紫禁城,永寿宫。

张太后高坐凤座上,面色阴郁,无论张延龄说多少沈溪的坏话,她都不动声色。

“……姐姐,现在皇上很可能遭遇不测,当务之急是将沈之厚的军权给剥夺了,他是兵部尚书,又是此番对草原用兵的副帅,拥有西北各处兵马指挥大权,居庸关的人马都听从他的号令,若他造反的话,咱们恐怕难以应付。另外,京师军权咱也该收拢起来才是……”

张延龄一直说个不停,不过张太后基本没答话。

张鹤龄看出端倪,也没有作声。

许久后,等张延龄说累后,张太后才慢悠悠问道:“你们说,皇上为何要去蔚州呢?”

张延龄重新站起来道:“姐姐,我不都说了吗?这是沈之厚的阴谋,或许皇上被他软禁了!”

“二弟,你还是省省力气吧。”

张鹤龄实在看不下去了,说道,“沈之厚将自己率领的征服草原的人马都留在宣府,此番跟随一起撤回居庸关的都是陛下统领的中军,沈之厚若要造反,怎会将自己的嫡系人马派驻旁处?”

张延龄道:“这小子阴险诡诈,谁知道他怎么想的?”

张太后神思恍惚,似乎没听到两个弟弟争论,张鹤龄请示道:“太后娘娘,现在应当早些派人请陛下回京才是。”

张太后回过神来,看了张延龄一眼,叹道:“建昌侯,你说沈卿家要造反,怕没什么根据吧?在皇上班师回朝路上出了这么大的变故,他隐瞒一下也有道理,再者他回到居庸关后不也马上将消息告诉京师了吗?回来通禀的人说了,沈之厚已派人请皇上回京,现在一切太平,只是需要赶紧找到皇上。”

张延龄心里一阵懊恼,坐下来不言不语。

张鹤龄道:“太后娘娘,沈之厚派出的是张永和小拧子两位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