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节 超级豪车(第1/3页)
作品:《我要做门阀笔趣阁无弹窗全文》数日后,积雪开始消融,道路恢复疏通。
南来北往的商贾,重新回到新丰,带来了无尽财富与商机。
而新丰的工坊园,也拿出了新的产品。
丁缓领着张越,来到了一辆庞大的四轮车前。
车体宽大,足足有一丈宽,两三丈长。
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箱体。
四个车轮,大如圆盘,车轮采用了类似后世自行车的车轮设计,确保可以承载重物进行运动。
但这些都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车轴部分的构造。
在车轴前方,安装了转向差速器。
仅仅是这个零件,便花了丁缓和十几位少府大匠三个月时间,才最终制造出来。
没办法,如今的冶金技术和生产技术太原始。
要制造合格的齿轮,只能靠手工打磨。
好在,齿轮这种零件,在汉室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之中。
虽然这些原始齿轮比较大,而且应用范围,大部分都是城门、仓储和陵邑工程。
但,对工匠们来说,却并不陌生。
特别是少府工匠们,基本都有过制造这些齿轮的经验。
甚至还有人是专门制造齿轮的大匠,有丰富经验!
只是,张越的要求比较变态。
要求,至少要让这个零件具备调整速度和控制速度的能力。
这就让丁缓等人,感到非常头疼。
花了许多力气,浪费数不清的脑细胞,最后还是靠着张越给的小册子上绘制的齿轮的三维图形,才找到了正确方向。
即使如此,最终出来的成品,也是一个傻大粗苯的零件。
总重超过了五十斤(约合12公斤),而且,工作效率也只是一般,只能算勉强可用。
倒是车体的轴承,这个张越本以为最难的零件,反而没有难倒丁缓。
因为……
轴承技术,特别是青铜轴承技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成熟了。
秦、韩、齐、赵,都发展出了先进的轴承工艺。
甚至,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轴承。
诗经的《泉水》之中,就有描述。
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这句诗,翻译成通俗语言,就是——油脂把车轴润滑,上好车轴销钉,驱车远行送我回到卫国家乡,路上不要发生危险。
而之所以导致轴承技术,在诸夏的突飞猛进发展。
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需要。
春秋战国,车战第一。
衡量诸夏列国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这个国家有多少辆战车。
千乘之国,万乘之国,说出去就让人感到畏惧和害怕。
而车战与后世的坦克会战一般,追求速度、力量与装甲。
而战争的胜败,关乎生死存亡。
所以,春秋战国,战车鼎盛的数百年间,诸夏的战车技术突飞猛进。
春秋时期,列国还只有简单的轴承工艺技术。
但发展到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就出现了简单的推力轴承——軎。
战国中期,金属轴承开始出现。
秦始皇兵马俑的战车残骸,就发现了大量的青铜轴承。
而在汉代,更进一步,出现了轴瓦(轴缸)技术,发展出了以叠铸金属技术加工轴瓦的黑科技。
甚至,还有着滚珠轴承这样的黑科技。
而受此影响,后世的霓虹语言里,轴承是用汉字轴受来表达的。
所以,技术是成熟的。
最起码完全可以满足现在的要求。
只是,金属转向加速器与金属轴承的运用,让这辆马车的成本,瞬间突破天际。
这样一辆重载马车,需要起码一百万钱的生产成本。
相当于长安城中五户中产之家的全部财产总和,等于一支汉军骑兵队的全年支出。
简直是可怕!
所以,暂时这辆马车,也只能是奢侈品了。
既然是奢侈品,那张越自然是毫不犹豫的,将车厢造的华丽非常。
车厢的四面,全部用最好的楠木。
而且是双层楠木装潢,两侧车体之间,嵌入青铜甲片,如此可以有效防御箭矢袭击,哪怕是大黄弩在百步内,也无法彻底击穿车身防御。
而车盖顶,则采用了可收缩的设计。
就像后世的敞篷跑车一般,可以选择收起或者打开。
当然,这些都不算什么。
只是噱头罢了。
真正关键的还是车厢内部。
空间大的吓死人!
仅次于当今天子御用的撵车,有着超过三十平以上的宽敞空间。
足够在这个空间,摆下一整张床榻之余,还能放上主人想要的大部分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