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一节 仁义(1)(第1/3页)

作品:《我要做门阀男主娶了几个老婆

五颜六色的粟米穗,沉甸甸的垂下来,随着秋风翻滚。

五百里居延,已成为一片粟海。

今年春天播下的粟米种子,现在已经接近成熟了。

整个居延,旋即投入到了为秋收准备的战争之中,再没有人有什么心思去关心什么大宛战争了。

哪怕是张越也是如此。

“各部都要投入到粟米的抢收和晾晒、入库工作之中,其他所有事情,都必须让步!”张越端坐于军营之中,对着他的部将们下令:“除了公田,各塞私田、民田的抢收之事,各部也需要尽力提供帮助、协作,不可让一粒粟米,烂在田中!”

“诺!末将等谨受命!”诸将齐齐恭身领命,旋即次第而出,奔向各地。

整个居延汉塞,从此刻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场名为秋收的战争之中。

哪怕是张越亲领的鹰扬旅也不例外!

没办法,这居延方圆五百里,水系密布,地形复杂,湖泊林立,沼泽遍野。

汉家于此垦田数十万亩,以供给居延汉家二十万军民。

张越接受后,重新规划居延垦田,以水淹十余万亩处于低洼、沼泽区的土地,又组织军民,开垦荒地二十万亩。

使居延之田,达到了骇人的将近万顷!

不过,居延环境特殊,气候特殊,条件特殊。

过去,居延农业,素来走的是粗耕粗放的路子。

什么精耕细作?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倒不是不想,也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没有这个条件!

居延地广人稀,哪怕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也不过二十万人口!

其中,大部分青壮,都入伍为军人。

在这个地方,在一开始,就是以商君的耕战思想建设起来的。

兵民一体,以战为耕,铸剑为犁,铸犁为剑!走的就是古典****的路子。

只是,人口稀少一直桎梏着居延的发展。

也就使得,居延之地,一直走粗耕粗放的路子。

种子播下去后,基本就是看天吃饭。

除草、翻土、捉虫这种事情,很少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至于施肥那就更是黑科技了。

所以,居延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但亩产却连河西四郡的穷乡僻壤都不如。

常年平均亩产不过两石,有时候甚至只得一石。

至于绝收这种事情,也常有发生。

但,自张越接手后,这个情况便一去不复返!

首先是大批先进农具引入,曲辕犁、耧车、水车以及各色铁器,纷纷通过商路来到居延,换走居延本地出产的毛纺、皮料、玉石。

这些工具的引进,使得居延农业开始具备了精耕细作的条件。

其后,随着汉匈协议达成,大批奴婢引进,令得居延的劳动力大大增加。

尤其是公田,现在基本都已经由西域引进的奴婢负责耕作,而汉人只需要充当监工,指导和督促他们劳作。

于是,翻土、捉虫、除草、施肥一条龙上马。

加之张越从空间培育的优良粟种潜力巨大,各项指标都远超旧日的粟种。

于是,自春播而至如今,整个居延的粟米田之中的粟米,都是长势良好,丰收有望。

及至如今,各地汇总的报告,都显示今岁居延粟米的产量将远超预期,极有可能创下一个有史以来最高的数据。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因居延多雨,河流湖泊密集。

所以,秋收的时间是有限的。

往年数据显示,立秋之后,居延就可能陷入一段连绵的阴雨天气。

所以,若不能赶在秋雨之前,将收获归仓,那么一岁辛苦可能都会付之东流。

故而,在粟米将熟之时的如今,张越自也就再顾不得什么大宛匈奴乌孙了。

走出军营,张越立刻就率部,前往居延各地巡视。

自黑城塞向南,一路看去,偌大的居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军营。

汉军将士纷纷卸甲,投入各烽燧、塞堡之间的粟田,而百姓妇孺,则在家里、城中,搭建谷仓,清理旷野,平整土地,以做晾晒场。

数以万计的奴婢,则在军队的监督下,拓宽路面,修葺桥梁、道路。

而居延近万顷粟田,粟苗壮硕,粟穗饱满。

随便从田中,掰下一穗,放在手里轻轻一捻,黑色、黄色、白色的粟米粒便盈满手心。

“起码有四石吧……”张越掂量了一下手里的粟粒,心里已有数。

若居延今秋亩产平均能接近这个数字……

那么,仅仅是所产粟米怕就可以收获两三百万石!

扣除掉基本的口粮与奴婢所食后,还能结余百万石左右。

而且,居延如今,还不止农业有产出。

畜牧业也发展的不错!

原本,居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