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三章 参政的第一步(第1/2页)
作品:《古代农家日常 坐酌泠泠水笔趣阁》“价钱贵不贵呢?”一个老臣问道。
杜锦宁想了想:“定价应该是普通稻种的两倍。”
大家都点点头。亩产七石的种子,只要不是贵得离谱,没谁不愿意买来种植的。要知道除了种子,人工、肥料、时间的花费都是一样的。有极高的产量,买种子的那点钱就不算什么了。
还没等大家琢磨杜锦宁在这件事上一年能赚多少钱,就听杜锦宁道:“在稻种上赚的钱,我分文不取,全都用来奖励在农业水利做出贡献的人,或资助贫困地区在水利方面的建设。这笔钱之所以不直接交给朝庭,主要是希望专款专用。朝庭可以派一个户部的官员来监督账目及资金走向。”
一听这话,大家心里刚刚生起的那一点点不舒服就烟消云散了。
虽然高产水稻是杜锦宁一个人研究出来的,但在研究的时候,杜锦宁还是朝庭官员,拿着朝庭的俸禄,靠着其他官员为她分担了任内杂事,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研制出来,为此朝庭还赏赐了她丹书铁券。现在封她为长公主也是看在这一份功劳上。
如果杜锦宁就这样把高产水稻占为已有,并且用它来为自己牟利,不让朝庭占一点边,各位老臣是绝对不允许的。
但大家也清楚,杜锦宁研究出来了高产水稻,这种稻种属于国家不假,然而想让人家长年累月地无偿为整个国家培育稻种,也是不合理的。
按他们的想法,稻种出售的利润,杜锦宁可得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收归国库,这样才比较合理。
现在杜锦宁表示无偿长期为国家培育稻种,要求只是将赚取的钱财用作农业水利上,这是为整个国家着想,她自己不占一点利益,还要长期付出,倒让这些老臣对她起了敬佩之心。
整个大宋长江以南都一年两季种植稻谷,可以想见一年需要多少稻种,这一项买卖收益有多大。杜锦宁却想都不想,张嘴就把利润让了出来,这份魄力,即便是他们这些大男人,都自愧不如。
敬佩之余,大家的目光不自觉地往齐伯昆身上瞧。
在他们的认知里,女人嫁进了夫家,那么她的一切都是夫家的。
杜锦宁现在问都不问,直接把这么大一笔利益让出去,也不知齐伯昆会不会心生芥蒂。
齐伯昆对大家的想法心知肚明。
他乐呵呵地站出来,对赵晤拱手道:“锦宁向来是个悲悯天下的孩子,从她写《种田记》,把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无私传扬出去,就可见其心怀。对她这种无私胸襟,老臣唯有佩服景仰。”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想起来了,杜锦宁在《种田记》里,还真把所有种植上的经验都传授了出来,毫无保留。这在把任何技术都像传家宝似的藏起来、敝帚自珍的古代,是极为少见的。可见杜锦宁无私的人品、宽阔的胸襟。
以前大家对杜锦宁接触不多,只是听赵晤和齐伯昆夸赞,对她的印象也只是研究出了高产水稻、以及她是上一届的状元上。
现在这么一接触,大家是真真正正地从心底里认同她并接纳了她。
这里可不止一个官员是《种田记》的忠实读者。有一个忍不住道:“公主既然回来了,那么《种田记》该继续写下去了吧?不知下一册什么时候出?”
大家都目光灼灼地望着杜锦宁。
杜锦宁道:“我会尽快把稿子交给印坊印刷,大概十天后就会出一册,下月初一会再出一册。”
“很期待啊。”另一个官员抚着胡须道。
大家都笑了起来。
杜锦宁笑道:“各位大人可以叫家里买些山头种果树。在新出的这一册《种田记》里,我会为大家介绍果树嫁接方法。用此法种出来的果树,病虫害少,能快速结果,且果实味道好,产量大。”
大家眼睛一亮。
对《种田记》有过研究的人就会发现,杜锦宁在话本里介绍的种植方法,无不是十分成熟而靠谱的,只要照着上面说的做,总能有所收获。
这也是《种田记》价值极高,受这么多人追捧的原因之所在。
那么杜锦宁所说的这册《种田记》一出,肯定会有许多人买山头种果树的。杜锦宁提前跟他们打招呼,就是卖他们一个人情,表明愿意交好他们。
如果一上来杜锦宁就说这话,或许大家对于她这点人情还不屑一顾,甚至还以为杜锦宁是巴结讨好他们。可解决了前面的防伪、犯罪问题,杜锦宁的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面稻种一事又让大家对于她的人品持肯定和敬佩态度,她现在再卖人情给大家,向大家示好,老臣们心里的感受就大不一样了。
“多谢公主提醒,这可是一份大财啊。”一个老臣乐呵呵地笑道。
“可不是。某承公主大情了。”其他人也附和。
洪华忠心里五味杂陈。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齐伯昆宁愿让齐家和齐慕远被人嚼舌根子,也要不顾一切地将杜锦宁娶进门的原因了。
这样的才华,这样的胸襟,这样善于为人处世,不说那些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