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四姝进宫(第1/2页)

作品:《明王首辅听书

胡惟庸造反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自己亲掌六部,但老朱毕竟不是三头六臂的哪吒,这么多政务根本处理不过来,于是便仿宋制设立了殿阁大学士,辅助他处理政事。朱元璋是个强势的开国帝王,心黑手狠,敢揽权的大臣都被他宰得差不多了,所以这个时期的大学士只相当于顾问和秘书,并没有实权。

建文帝朱允炆倒是个宽仁的皇帝,不过这倒霉的家伙坐了皇位四年不到就被叔父朱棣抢了皇位。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热衷于开壃拓土,长年带兵御驾亲征,没有时间处理朝政,于是内阁便应运而生了。

明成祖朱棣亦是个强势的皇帝,狠厉半点也不输他的老子朱元璋,史上绝无仅有的“诛十族”就是他的手笔,所以终永乐一朝,内阁实际并无多大的权力。

内阁的真正崛起是从仁宣时期开始的,国家承平,治国得靠文官,自然开始重文轻武,正因为皇帝对文官的倚重,内阁的权力开始逐渐提升,等到了成化和弘治年间,文官政治达到了小高峰,内阁也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机构。

特别是目前,嘉靖帝才刚登基,而且以潘王的身份继位,朝中毫无根基,再加上年纪尚小,制衡文官的太监集团又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内阁的权力就更加非同小可了。

其实仔细对比一下,这个时期的明朝内阁跟现代的美国国会性质差不多,美国的国会开会根本不用总统到场参加,议员们讨论出某项决议后,总统只需负责签字批准,又或者否决就行。

这个时期的明朝皇帝也一样,其实所有大事都由内阁先讨论出处理意见,然后再交给皇帝批准,即使皇帝不采纳也只能打回内阁再议。

所谓的廷议,皇帝虽然有份参加,但也只能作为倾听者,最终结果还是下面的大臣讨论商议出来的,譬如选派钦差这种事就得交给内阁商议,皇帝不能自行决定人选,否则就是违规,文官会跟你急眼。

今天在文华殿举行的这场紧急廷议就是如此,小皇帝朱厚熜只充当倾听者的角色,一直是下面的大臣在讨论搏弈。

此时讨论结果出来了,任命徐晋为钦差全权负责诸事,并且提督山东两府的军务。小皇帝朱厚熜对这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而且有种扬眉吐气的爽感,并立即命杨廷和议旨,估计是存心要嗝应一下老杨。

杨廷和倒是神色如常,这是大臣们廷议出来的结果,合规合法,他虽然是首辅,但也不能反对,当场便草拟了圣旨交给皇帝。小皇帝朱厚熜仔细看过无误后便盖上皇帝宝印,并派了三百锦衣卫携带圣旨和钦差印信骑快马出京,赶往山东,一来传旨,二来是负责守卫徐晋的安全。

……

明朝的太后一般居住在慈宁宫,但是现在的皇宫中却有两个太后,一个是正德皇帝的生母张太后,而另一个则是新君嘉靖帝的生母兴国太后蒋氏。

话说张太后既是一个幸运的女人,亦是一个倒霉的女人。弘治帝生前独宠皇后张氏,并且一生不纳妃嫔,夫妻两人恩爱有加相敬如宾,历史上一夫一妻的皇帝恐怕就只有弘治帝朱佑樘了,从这一点上来说,张氏无疑是个幸运的女人。

然而,可惜弘治帝命短,三十多岁就挂了,然后张氏唯一的儿子正德帝也英年早逝,甚至连个继承皇位的子嗣都没有,迫不得已从旁支中选一个子侄来继承皇位,从这一点上来讲,张氏无疑是个倒霉的女人。

所以说,张太后如今在宫中的地位有点尴尬,尽管小皇帝朱厚熜逼于大臣的压力认了弘治帝为皇考,但终究不是真心实意的,与张太后既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抚养关系,自然跟她不亲近,每天虽然都有来请安,但都是礼节性的,打完招呼就走。

张太后倒也知进退,在朱厚熜的生母还没到京前,她便主动搬离了慈宁宫,住进了寿安宫中,只求平平安安地过完余生,所以此时住在慈宁宫的是朱厚熜的生母蒋氏。

今日,慈宁宫中十分热闹,宫女太监门忙前跑后的,因为今天有客人,正是兴王爷生前认的义女永秀郡主谢小婉,另外还有费家的三位姑娘。

蒋太后召见义女谢小婉并不出奇,但为何还捎上费阁老家的三位姑娘呢?

据说是因为皇上当年被掳到江西上饶时和费家三位姑娘结识,所以蒋太后顺便召来见一见面。然而,蒋太后身边服侍的老人却是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皇上眼看就要十四岁了,大婚的事也该开始考虑了,免得重蹈正德皇帝的覆辙,连个继承皇位的子嗣都没有。

蒋太后的目标显然是费家的四姑娘和五姑娘,因为费三姑娘跟徐晋的事她也听说了,而且费三姑娘的年纪跟皇上也相差太大,四姑娘和五姑娘倒是可以考虑,而年龄上最合适的自然是五姑娘费小玉了。

正因为如此,蒋太后才借口把费家三位姑娘都召来,实际是想亲自了解一下四姑娘和五姑娘的品貌。当然,选皇后这种事也不是蒋太后一个人能说了算的,她充其量也就瞎操心一下,而且就算她看中了,费家也未必乐意把女儿嫁到深宫中。

最关键的一点是,为了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