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卧榻之侧(第2/4页)

作品:《春秋我为王七月新番

然比不上晋国与戎狄杂处,有许多牲畜的来源。

但无恤还将三邑的牛收集了起来,外加子贡从陶邑买来的不少水牛,有偿发放给各乡亭,配合曲辕犁耦犁使用。

他在公田处示范了一种“耦犁”之法。其操作方法是一人牵牛﹐一人掌曲辕犁,以调节耕地的深浅。曲辕犁的犁头呈v字形,增加了犁壁,使用时可以将深耕和翻土﹑培垄一次进行﹐可以耕出代田法所要求的深一尺﹑宽一尺的犁沟,周边的乡亭纷纷效仿之。

计侨巡视过后欣喜地向赵无恤汇报:“二牛三人,开春时可管三四百亩田地的翻耕,耕作速度快,不至耽误农时。”

无恤想到的则是,若是能在接下里一年时间里实现城邑周边田地农具的更新,三年内完全在三邑替换原始的耒耜。再加上代田法,那就能让三邑农稼收成翻一倍!

生产力的发展也意味着能养活更多的人,更多的兵卒!

他还很重视郓城地区的稻米种植,春秋中后期属于温暖时期。雨水充沛,气温比后世高了不少,大野泽又近在眼前,所以郓城一直在种植稻米。

“比起粟、黍、麦,最能养活人口的。其实还是稻米……”

只不过若单吃稻米,难免会体内蛋白质不足,所幸这时代的农人们还在从事渔猎采集的附属经济。

有了去岁冬小麦的试种,代田法已经被部分地区接受并且在春耕里付诸实际。春耕时无恤派了不少来源杂糅的子弟去乡亭作巡视的农官,督促各邑和乡亭播种。

在什伍制度的管理下,这项工作完成得十分能顺利。现如今田里长得青青的粟、稻、黍让民众看得喜滋滋的,今岁若无灾年,等到秋天一定又是个丰收!

……

二月春种过后,就进入了为期两月的农闲之时,无恤也不让民众空闲着。而是准备进行名为“春搜”的军事训练。

“农事完成的不错,但军事上也不能拉下,要知道,反映一个政权组织度最直观的证据,便是征兵的速度!”

赵无恤的这番话,让负责去乡亭征召兵卒的军吏们压力极大。

《司马法》曾言:凡是作战:对全军下达的号令,三天以内就要贯彻执行;对百人小部队下达的号令,半天以内就要贯彻执行;对个别人员的指示,要立即执行。

从领邑征兵,就晋国赵氏而言。一个里一天之内就能征召完毕,一个乡要三天,一个县得十天,整个卿族集结则要至少半月。这已经算极其高效的了。鲁国的全国集结,至少得提前数月准备,再花一月时间,这还是在三桓不相互掣肘的情况下……

这也是春秋时代战争低烈度和不持久的原因之一。

然而“春搜”的演练里,无恤三邑的征召民兵集结,只花了三天时间。就将三四千人武装了起来,随时可以应付外敌入侵或者主动发起进攻。

这其中也有快慢之分,本来就被定位为齐**事要塞,年年都有征召作战的廪丘是最快的,两天。甄地去年被无恤征召过两次,适应武卒经验后他们花了两天半。唯独郓城最后,足足三天才将兵卒勉强统合起来,不过他们也是对赵无恤征召怨言最少的人,只要多加训练,一定还能更快些。

按照三邑的临时律法规定,这些潜在性军事力量,在农闲时每人每年都要有两次在郓城、廪丘、甄三城服役的经历,以保证五百人的守军数量不缩水。

此外,青壮年在十七岁傅籍后也必须服役,可以选择做一个月的邑卒,或者去当一月民夫。民众的精力有限,所以每次服劳役时只能集中力量修建一处公共工程,虽然三邑百废待兴,但无恤却必须有取舍,于是他首选了疏通水利工程。

在这方面,甄、廪丘两地比不上郓城早先的河网纵横,沟渠遍地,而郓城的灌溉体系只需要修缮后便能加以使用。

于是经过一个春天农闲的修缮,郓城水道河网疏通,连接邑北邑南的通道已经畅通无阻,各种沟渠也能正常运作。甚至还能让赵无恤选派伍井率领“舟卒”们进行训练,水兵多征召郓城邻水而居,水性出众者,其中有不少人还是捕鱼的渔夫。

这才有了五月初时,济水河上的这场百舟竞逐。

至此,赵无恤已经基本消化了三邑,腾空了口牙,便准备继续寻找下一只猎物了!

……

看完这场水战演练后,无恤偕同属吏们回到了郓城望江楼台上,他很喜欢这地方,可以远眺如同两条玉带的濮水济水,还有明如铜鉴,野鸭水鸟齐飞的大野泽,颇有几分意境。

每次来这,他也颇有些自得。

“这是我的封邑!完全属于我的领地!”

这里的席案前,还铺开着一幅麻纸制作的地图,每每摊开它。赵无恤的自得便消失了,转而变为对领土更大的诉求。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他对张孟谈如是说!

关于已经在鲁国深深扎根的势力未来将何去何从,向哪儿发展。俩人也有过不少谋划。

无恤指着地图说道:“如今吾等盘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