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晋国那些事儿(第2/3页)
作品:《春秋我为王笔趣阁》得知赵无恤成为鲁国小司寇,得封三邑的消息后,韩庚倒吸了一口凉气:“三邑?六万口数?数千兵卒?我韩氏在韩献子之前,也不过如此而已,此子果然极有才干,在哪儿都能做出让人吃惊的事来,如同黑夜里的明烛火,若他还在国内,伯鲁恐怕不敌。”
年近六旬的韩不信却想的更多。
他对儿子说道:“韩氏是曲沃武公一系的姬姓公族,如今卻、栾、羊舌、祁等公族都已经败亡;剩余的魏、知、中行虽然是姬姓,但与我亲属已远,也不值得依靠。俗言道,虽有兄弟,不如良朋,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同族中人还不如赵氏可亲!”
“从赵成子开始,赵、韩两家有六代人的友谊。相互间多次扶持,才能走到今天,切不可因为一点小事而生分翻脸。国政上的事情,吾等还是要站在赵孟身边。才能免遭范、中行和知氏欺压。但那赵无恤,却已经成了赵、韩两家的一个心结,必须想办法解开才行。”
“应当如何解开?赵孟迟迟不立世子,看那样子,颇有等赵无恤归来的架势。若是如此,伯鲁之位危矣。”韩庚忧心忡忡。
“赵无恤想要归来何其难也,但我倒是有一个两全的主意。”
“敢问父亲的打算。”
“俗言道,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开枝散叶本是诸侯卿大夫,乃至于士庶人的常态,就说我晋国,当一个卿族出现两名有才华的子弟时。一般会分为两家,一家是大宗,另一家是侧室,或者说小宗,比如韩氏与箕氏,荀、中行与知三氏……”
“赵无恤不是在鲁国做的极好么?又是有封地,又是有功劳,为父莫不如去劝说赵孟,让他将此子独立为侧室。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命之为甄、廪丘、郓皆可,那样一来,不仅可以让赵无恤在国外扩大赵氏的声望和血脉。又能让伯鲁顺利成为世子,执掌家业……”
他突然压低了声音:“从虒祁宫中得到消息,国君似乎也有这种打算……”
韩庚听得双眼一亮,越想越觉得这个法子有效。父子两人商量了片刻,便决定先由韩不信出面,抽时间试探一下赵鞅。而在虒祁宫中宿卫的孙子韩虎则去试探国君。
不过就在当日,却有人报知氏的世子知申亲自登门,还送上了一封请帖……
……
十一月将尽,位于新绛城外的知氏小邑处,一场冠礼正在进行中。
殿前巨大的石铺平台显示出知氏宗庙庄严肃穆的气氛,加冠专用的堂在庙外已经立好,整套的编钟陈列于此。编钟上铸夔龙夔凤纹,钮作两只带角张翅的飞虎,衔梁对峙。乐师们早已就位,在将冠者从完成了告庙仪式,在父亲知申引领下迈步走出时,敲起了钟乐伴奏。
冠堂位于家庙之外,坐北朝南,堂前有东、西二阶,东阶供主人上下堂专用,所以称为主阶,或阼(zuo)阶;西阶供来宾上下堂,所以称为宾阶。
韩不信在这次冠礼中被邀请作为为礼宾,在从西阶登台时,环顾四周,他感觉到了一丝似曾相识……
那便是去岁六卿齐聚的赵无恤冠礼。
可惜当时礼台上的三个主角,宾客范鞅已经病死,副宾乐祁在羊肠道遇刺身亡,冠者赵无恤去了鲁国发展,归途遥遥无期……
放眼今日,受邀的宾客们已经到来,晋侯因为与知氏关系亲密,所以依然派了太史墨来记述这一切。
但六卿却不齐全:赵鞅、魏侈有事在外邑,不能赶来,范吉射以范鞅丧期为名推脱了。
知氏一向亲昵国君,与其他几卿关系不远不近,面对这位执政的屈尊邀请,韩氏和中行都没有拒绝的理由。
尤其让韩不信有些诧异的是,一向与知伯有些不对付的中行寅竟然被邀请为礼赞的副手,在旁协助韩不信为同族小辈加冠。
虽然他一脸不耐,但这似乎预示着不一样的政治信号。
范鞅死后,升任中军佐的赵鞅便再无人能压制,其子赵无恤在鲁国西鄙的事业也蒸蒸日上,知、范、中行惧之。
知与中行虽然有小过节,但毕竟是血浓于水的亲戚,有传闻说两家开始试着亲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不过中行还是与范氏更紧密些,是打不断的铁杆同盟。
此刻,受邀者全都身着黑色的衣裳,高冠长袖,地位高的卿坐在榻上,地位低的士大夫站于两侧,数十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年轻的将冠者身上。
“美矣……”韩氏一向以盛产俊美君子著名,韩不信的孙儿韩虎优甚,但眼前这少年,竟然不输于他。
少年名为知瑶,是晋国执政知跞的嫡次孙,只见他鬓发黝黑,容貌俊美,且身材长大,虽然才年过十五,却已经身长七尺有余。
相貌倒还在其次,让人侧目的是此子的气质……
知瑶能射箭驾车,堪称勇力过人;而且博学多才,君子六艺,舞蹈剑术无一不精,任何事情一学就会;他还善于巧辩,智力超群;更难得的是意志坚定,做事果敢。
一年多前的那次大射仪,诸卿子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