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4 卫先生真乃秦国大救星(第3/4页)

作品:《春秋我为王笔趣阁

来自何方,秦君就必须更易秦制,恢复华夏礼乐,让异族变成秦人,而不是秦人变成异族!”

“卫先生真是秦国的大救星啊!”卫鞅的话,正中赵渠梁下怀,他其实是出生在昊朝境内的,跟随秦献公西迁时已经记事,也依稀记得中原的繁华文明,心向往之,如今也很想让秦人也建立一个如中国一般的国度……

……

在接下来的六年间,依靠卫鞅从中原带来的火药和大炮,原本在居鲁士城前一筹莫展的秦人开始发威,连续攻城略地,也不再抢完就跑,而是步步为营,逐渐吞并了整个波斯的边郡巴克特里亚。

昊元126年(公元前350年),在将秦人的大本营从河中草原迁到农耕城郭相望的巴克特里亚蓝氏城后,赵渠梁便请卫鞅为他划定国策。卫鞅作了《卫君书》24篇,献给赵渠梁,每奏上一篇,赵渠梁都称赞叫好。

卫鞅的策略,基本上是为秦人划定了一条从游牧行国迅速转化为农耕专制君主国的道路。

首先,采取南北面官制度,在北部的河中、天山以西草原地区,设置北面官,又称之为五部翕侯制,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但各部翕侯的兵权归于秦君。南面官则治大宛、巴克特里亚等地,设置郡县,将城郭里的波斯人和塞人编户齐民。秦君也会按照过去三十年的传统,进行四时巡守,以保证对草原翕侯的控制。

其次,制定法律,这一点倒是不用愁,虽然过去三十年里,秦人在游牧迁徙中丢了衣冠,但他们效仿昊朝的法律却一直保留着。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因为秦人人口不过二三十万,其余七八十万均是塞人、萨迦人、乌孙人、月氏人、西域胡等,为了防止秦人被同化,便定下了秦人高高在上的“国人”地位,并且要恢复华夏衣冠。

有赵渠梁带头,在秦人力恢复衣冠倒是不难,但卫鞅却不满足于此。昊元130年(公元前346年),波斯帝国的统治越发衰竭,秦人乘势攻下了西北面的花剌子模,消灭了波斯人在这里羸弱的统治,还征服了古国赫瓦里泽姆。

眼看秦人已经彻底在这片土地站稳脚跟,卫鞅便请求赵渠梁在蓝氏城颁布了一道名为《易服令》的法令。

“秦君尊重波斯人、塞人信仰,但所有秦君南面官治下的贵族,百姓,也要遵守秦国的规矩!”

“凡今之后,以一年为限,河中郡、大夏郡、火寻郡(花剌子模)、大宛郡三处城郭里闾,若有再着波斯衣帽、长袍者,是身在本国,而心在波斯。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

在苛刻的秦法下,一年之内,这些被秦人用大炮征服的地方,统统改了服饰,当然,后人也考证说,这是卫鞅和赵渠梁为了让他们囤积在府库里的麻布、葛布能够卖出去。

过了一年,又一道更加令人不满的《束发令》又从蓝氏城的秦宫里发了出来。

“各郡一年内使城郭里闾百姓效仿国人,尽行束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在卫鞅看来,被秦人征服的两百万波斯人、塞人是否束华夏发式,绝不仅仅是一个头发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他其实把束发髻作为的“良民证”使用!同时,也是为了防止不到三十万的秦人,慢慢湮没在海量的被统治者中。

这项法令引发了不少人的抗议,但在“束发则留头,不束不留头!”的残暴口号下,大多波斯人和塞人还是默默遵守了,束发也比被杀好,最遗憾的,就是各地的理发师纷纷失业……

昊元138年(公元前338年),秦国的疆域已达五千里,北至康居,东临葱岭,西抵奄蔡,南至健陀罗,蔚为大邦,成了东西方贸易的枢纽,一些中原学者通过这里前往波斯希腊,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也到过秦国游历,还教授了秦国太子驷一些时日的数学和自然科学。

在几乎征服了整个中亚地区后,赵渠梁去世了,他被尊为秦孝公,而卫鞅也年过六旬,处于弥留之际……

看着满屋子穿着中原衣冠的妻妾儿女,其中不乏因为混血而有金发碧眼高鼻梁的小子。

但卫鞅却欣慰地说道:“纵然百年之后,秦人已尽为胡容,相貌不似中国。然中原衣冠,章服之美,依旧能传承下去,老朽和君上想在这葱岭以西建立一个西方华夏的想法,也会由后人延续下去……鞅死而无憾矣!”……

昊元139年(公元前337年),秦孝公和卫鞅死后第二年,也就是秦国的新君赵驷元年。

这一年,阿塔薛西斯三世之子阿勒西斯全家也被谋杀,庸碌无为的亚美尼亚总督被众人拥立为王,史称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在位期间,各个地方总督拥兵自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也深刻的激化,波斯帝国东有秦国,西有马其顿希腊,内忧外患不断,这个老大帝国已经走到了尽头……

又过了三年,昊元142年(公元前334年)春,23岁的秦君赵驷帅十万之师,带着大炮、长矛、骑兵组成的新式军队,开始向波斯高原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