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节 洗钱(第2/3页)
作品:《我要做皇帝视频》,造福了关中百姓。
当然,最重要的是,王陵有个自认为是其干儿子的北平文候张苍。
当初,张苍为相的时候,每次下朝后,首先做的事情,不是回家,也不是回官衙,而是驱车到安国候府,像儿子一样侍奉王陵的夫人。
这样的故事,在关中被人广泛传颂,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佳话。
而王陵在世时,也是以铁面无私,刚直爱民闻名。
当初,王陵为了表达对吕后的不满,不惜闭门不出。
比起跪舔吕后的留候和绛候,在名声上好太多了。
因此,听到这男子的话,加之上面的游缴似乎也并没有站出来指责对方,反而有意无意的对着对方笑了笑。
这让百姓们立刻深信不疑。
于是,大家纷纷道:“若真是如此,那我家今年秋收后,粟米跟豆子就卖给你了!”
淳朴的百姓们,有的甚至已经开始盘算,把粮食卖了高价后。今年应该能给孩子和细君多置办几套新衣,甚至还能在明年买头牲畜,回家帮着干活。
骡子和驴,都是很好的选择。
即不贵。也好养,而且耐用。
这样的场面,发生在关中的许多地方。
甚至有些地方,地方的游缴乃至于亭长给类似这样的人背书,拍着胸膛保证。
一个可怕的金融漩涡。正在成形。
闻到不安气息的绣衣卫以及御史衙门的御史们,迅速将这些情报反馈到了未央宫。
“已经查清楚了吗?”刘彻问着王道,虽然王道已经卸下了绣衣卫的工作,但他依然负责将绣衣卫的事情反馈到刘彻这里。
“陛下,已经查清楚了……”王道低着头道:“涉及的人,遍及列侯、两千石,虽然,都只是他们的家臣或者次子在出面,然而,事实已经无可辩驳。他们在洗钱!”
洗钱这个词用的好!
刘彻在心里给王道点了个赞。
但,说起来,这个词也不算王道发明的。
准确的说,洗钱这个技术,老刘家是开创者。
想当年,刘邦这个金融小白,玩出了奇葩无比的三铢钱,又被称为颊钱。
刘邦铸造的那个三铢钱,不仅小而薄,还各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在流通的时候,居然发生了新钱流通不到半个月,就已经碎成无数块的奇葩事迹。
由此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经济危机。
吕后上台后,首先就废除了三铢钱。同时颁布钱律,禁止私钱,然后铸造八铢钱。
吕后的八铢钱,比起刘邦的三铢钱,那良心就像黄金跟黄铜之间的区别。
新钱在重量、质量、成色和含铜量上,碾压了刘邦的三铢钱。
你以为吕后就真的这么有良心吗?
那你就要大错特错了。
随着新钱流通。为了防止大家不用以前的老钱,或者把老钱换成新钱。
吕后规定:径十分寸八以上,虽缺铄,文章颇可智(知),而非殊折及铅钱也,皆为行钱。金不青赤者,为行金。敢择不取行钱、金者,罚金四两。
意思就是啊,这个钱呢,只要是符合标准(十分八寸)就算缺了个口子,但只要钱上面的字迹还能看到,又非是全铅或者完全断裂的,就是合格的钱币,任何敢拒绝使用它的人,罚金四两。
这等于是把刘邦的三铢钱造成的损失,完全转嫁了百姓。
官府和朝廷借机将大量库存和用不出去的颊钱,作为购买百姓的商品的货币给花了出去。
而这些劣质的颊钱,到了百姓手里,却很少能有被官府回收的官子两张口,爱怎么说怎么说。
以至于时至今日,许多地方,根本不认任何铜钱。
当地百姓只以绢布交易或者完全以物易物。
老刘家玩的这么漂亮,以至于之后的许多人都是有样学样。
太宗时发行新钱,称为四铢钱,又开了钱禁。
然后,天下人就纷纷学习刘氏故智。
用私铸的四铢钱,大量的兑换市场上的八铢钱,再融了回去造私钱。
吴王刘濞跟邓通因此赚的盘满钵满。
在民间,人民形象的将这种官府和朝廷通过左手倒右手的行为,称为洗钱。
这种隐秘的金融手段,成为了某段时间权贵和商人们剪百姓羊毛的最佳手段。
但百姓也不是傻子。
被坑多了,也知道自己上当了。
于是,百姓们也不再什么样的钱都傻乎乎的接受了。
如今在关东,一枚吕后铸造的八铢钱,等于三枚四铢钱或者五枚私钱,至于三铢钱……根本就没有人要!
至于关中,除了八铢钱跟秦的半两钱,还能有点流通的市场。
其他四铢钱啊三铢钱啊,无论官造还是私铸,统统都被人丢进了垃圾桶。
质量好的钱币,倒也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