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旌旗漫卷不须夸第七百四十四章决议(第2/4页)
作品:《将血小说》也是垂涎已久,以后明枪暗箭,还能少了?
所以,在这个中书初定,兵部职权略显混乱的时节却是让人喜忧参半,当然,李承乾也看出来了,为长远计,兵部入中书辖下,对兵部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用兵征战自然过不去兵部,而太平时节,于中书之下,可要比身处枢密院辖下日子要好过的多,也就是说,不管将来如何,兵部都不会吃亏如今所欠者不过是明晰职权罢了,一时之忧,算不得什么,而待得将来,说不定,他早已更进一步了也说不定
。
话虽如此说,他的眼光也不错,但就此时来说却还是有些纠结,众臣目光瞧过来,都复杂的让人难以言述,便是他自己心里,这滋味也是莫名的很了。
不过陛下动问容不得他想太多时候,该怎么说,才合陛下心意,又该怎么说,才不会得罪太多同僚,而最重要的合了陛下心意不难,难的是,陛下会不会高兴好像有些矛盾,但说实话他瞧的太清楚了,陛下绝无意降罪于赵柱国,召其回京议罪?不啻于痴人说梦一般。
但话出自他的口中,虽说必定深合陛下心意,得罪了中书同僚不说,陛下却也未必高兴,至于缘由嘛,李承乾也是有苦难言,以陛下的心xing而言,最为不喜见风使舵之人,揣摩君意,故意为之,若他李承乾也是这般。如今哪里会得陛下如此信重?
陛下颇有任侠之气,奈何身为帝王之身,不得不为百姓计,为国事计,有许多事,便不得不为尔竟本xing如此,所以,最不喜欢那些揣摩人心,唯唯诺诺的臣子,这就是李承乾眼中的皇帝陛下,他从来没跟人说过,便是最亲近之人,也不会lu出一丁半点口风,这不但是他安身立命的宝贝,而且却也是招致祸端的东西,所以只能藏在心底最隐秘处,估计这一辈子也不会想旁人提起的。
而观陛下重用之人,也各个如比,这变相证明了他猜的一点都不错。
但话说回来了,反其道而行之?附和于中书诸人?那更不成,一旦掺和进去,惹得陛下心中不快不说,日后的麻烦也必然会接踵而至。
而陛下这个时候单单问他,除了示群臣以信重之外,是不知道他的处境吗,那断然是不可能的,陛下圣明烛照,哪里会不清楚这点关节?是故意为难于他?那更不是了也许,不过是见他一言不已经心有不李承乾想到这里,心中已有些后悔,这个时节,闭口不言,就是大错啊。
所以这左右为难之处,除非身处其中,旁人就算知道,也不会真正体会到其中滋味于万一的。
众臣注目之下,李承乾面sè不动,其实心思却已经转了不知道多少,片刻之后,他终于咬了咬牙,开口直言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得胜伯领兵渡河北上,本为偏师,进军临汾,已是大险,再若坚守,实乃不智,张大将军所虑不错,为大局计,当严令得胜伯回军。
避重就轻,谁都不会满意,但着实不愿卷进这番风bo当中,无奈之下,也只能出此下策了。
果然,许多人目中lu出嘲讽之sè,转过了头去,但李承乾哪里顾得了那么多?只是微微抬头,向陛下那里瞄了过去。
景帝笑意未减,还微微点头,摆手示意李承乾退下,但平静之下,所含的失望之意,让李承乾如坐针毡,不过是顾着他的颜面,没有细究而已,若是换个人,估计就不是这么轻描淡写了。
这一刻,李承乾后悔之余,却是将那远在河中,还带给他天大麻烦的赵石恨到了骨子里
李承乾看的不错,皇帝陛下有些失望,皇帝陛下甚至在想,从什么时候开始,李承乾也变得这般圆滑了,当初赵柱国曾言,可以数千兵马,破李承乾所率数万大军,当时
他不以为意,心中还道,朕要的是兵部尚书,又非领兵大将?
但现在想来,也许赵柱国说的根本不是这个,许是
一旦心xing变了,人也就变得。。。
。让旁人不认识了
当然,这纯属皇帝陛下触景生情,胡思乱想而已,要不怎么说,没人愿意招惹皇帝陛下身边的近臣呢,道理就在这里了,身在帝侧,一言一行,也许都会对皇帝陛下产生影响,即便当时未有那个效果,过后却也难保陛下不会记得,应景的时候,可不就有了作用?真真可谓是防不胜防,这也正是近臣们足可自峙的地方,和常人所说的枕边风之类的类似,关乎的却乃旁人荣华富贵,甚至是身家xing命罢了。
但失望归失望,景帝却已经有子决断,微微ting直身子,沉声道:“下旨”
随着这两个字,随时候在殿外的几个御前待诏立即便被引了进来,陆续坐于众臣之后。
“晋羽林中郎将,猛虎武胜军指挥使,明威将军赵石平虏将军,加兵部shi郎,领东宫卫,掌河中事,许便宜行事之权
。
群臣大震,连李圃和汪道存都惊愕的望了过来,又如当年平蜀故事但没有人在这个时候胆敢开口说话。。。
这还没完,大殿之中,除了几位待诏下笔之时的刷刷声,便是皇帝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