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9章 跛脚的巨人(第1/2页)

作品:《逆流1982有声小说

第1499章跛脚的巨人

段云一直想招揽来的全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苏联以及其加盟共和国的科学家,也都是段云想要吸纳的目标之一。

在后世很多人的印象中,苏联的产品“傻大黑粗”,重工业和军事科技比较发达,然而民用的轻工业领域却非常的差,几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民用产品。

但实际上,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是苏联的一贯传统,而且苏联的科技人才非常多。

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科技的发展尤为受到苏联的重视,被当成是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战略方向”和“首要的”“关键的”问题,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苏联的科技队伍迅速壮大,到80年代的时候,苏联拥有科技工作者143万,约占全世界科技工作者总数的1/4,其中80%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科研费用大量增加。

80年代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约占国民收入的5%,苏联在全国内建立了庞大的研究机构,年均提供的发明创造约500多万项,占世界科研成果总数的1/3。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前苏联并没有形成科技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与之相反的是,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经济上的成就与科技上的进步极不相称,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前苏联在宇宙数学与力学,热核聚变,量子电子学等许多基础学科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应用科研上则严重滞后。

就像当年苏联从事的太空计划,探月计划,和美国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然而这些先进的太空科技并没有成功转化成为民用,而是成为了苏联当局用于“充门面”,与美国相互攀比的资本,很多工程就是个面子工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回报却少之又少。

另外一方面就是苏联的科研与国民经济军事化畸形化相适应,那些直接与军事有关的尖端技术部门得到了优先发展,大量科技力量和成果集中在了热核武器,激光,电子,导弹,原子能空间技术等尖端部门,而经济领域上的民用工业和农业科技力量和成果却明显滞后。

据统计,苏联国家科研拨款75%用于军事领域,只有20%用于其他,在工业技术应用方面,至少落后美国十几年。

这也就使得苏联成为了一个“跛脚的巨人”,使国家的整体发展严重失衡,军事航天领域可谓是一枝独秀。

还有就是前苏联虽然有大量的科技发展创造,但真正用于生产的却很少,或者因为科技与生产脱节,部分科研成果,无应用推广价值,或者因为体质原因,科技转化为生产的渠道不畅通,大致只有1/4左右的科技成果在国民经济得到了应用,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成了巨大浪费,也限制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最后1点就是体质上的问题,苏联的科研经费主要依靠无偿的国家预算拨款,因此科研部门不关心资金的利用效果,不关心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再加上企业对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是消极态度,所以在利用新技术方面,前苏联比西欧国家落后好几年,比日本落后十几年到20多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严重的国家资源虚耗。

实际上,科技发展不平衡以及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利用,这种问题在中国也很突出。

8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拥有高官以上的重大科研成果,达几十万项,可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技术装备的总体水平要落后15~20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8%,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表明中国科技与经济的“两张皮”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苏联要到1991年的年底的时候才会正式解体,这也就意味着段云到那个时候,才有机会招揽到前苏联的科学家。

不过在招揽苏联科学家的问题上,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在苏联解体的前一两年之内,国内的经济问题并没有爆发,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可以维持的,尤其是一些科研人员的收入,短期内不会有任何的变化。

另外就是前苏联的大部分科学家更向往的是美欧的生活,苏联的解体让他们有了投奔昔日国家政敌的机会,而且很多优秀的苏联科学家在很早以前就接受了美国政府的“招安”,其他国家讲招揽优秀苏联科学家,只能选择美国挑剩的人才。

所以段云也想从苏联解体中中分得一杯羹,尤其是招揽那些顶尖精英人才,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情,他需要提前布局,提前向那些苏联科学家抛出“橄榄枝”,许诺各种高薪待遇,也只有这样,那些苏联科学家才能在国家解体之后,把段云的公司当成一个“后路”和“选项”,前往中国进行“淘金”。

而且在这些科学家的选择中,也不是所有人才都是段云需要的,段云还需要重新进行筛选,挑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人才。

然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件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