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安民(第1/2页)

作品:《庶子夺唐听书

随着最后顽抗的阶伯也弃械而降,这百济国都泗沘城便算是彻底被拿下了。

泗沘城东,王城外院。

泗沘城一入唐军之手,大军入城,接手城防后,苏定方下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查官衙和王城的府库,将属于百济朝堂的一应粮草、兵甲、战马、辎重等物都堆积在了唐军中军大营所驻的王城内外,仔细点检。

“大将军,泗沘城内点检的数目出来了。”奉命带着钦陵清点战利的扶余泰手中拿着账册,对苏定方道。

苏定方问道:“其数几何?”

扶余泰低头看着手中的账册,回道:“有粮十三万石,甲胄五万副,战马一万两千匹,箭矢二十六万枝,另有金银玉器等珍宝不计其数。”

苏定方问道:“泗沘乃百济国都,粮食竟只十三万石?”

苏定方对于百济的甲胄不感兴趣,他最是在意的就是粮草,这十三万石粮草说来也不少了,但对于苏定方而言却还不足够。

因为现在唐军虽暂还没有短粮之危,但唐军已得泗沘城,日后必是要重兵驻防的,十三万石粮草,只够一万大军一载之需,最多是解燃眉之急,若是能多缴获些粮草,也能多缓解些运粮的压力。

扶余泰闻言,生怕是苏定方对这个数字不满意,或是觉着他藏私了,看了眼苏定方身后的阶伯,忙解释道:“百济乃是小邦,不比大唐天朝那般富庶,泗沘城虽是国都,但粮草所储也仅止于此,还望大将军明察。”

扶余泰降唐,也算很是积极了,其中缘由不止是因为扶余泰自己畏死,还有另外一个缘故,那就是百济本就是大唐藩属,严格来说也曾算是唐臣,不过是近些年才绝贡罢了,扶余泰降唐自然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苏定方听着扶余泰的话,看了眼阶伯,阶伯知道苏定方的意思,也道:“大将军明察,二王子说的是实情,这些年大王忙于收集各色珍玩,国中粮草军备不振,也不是一两日了。”

扶余义慈没什么主见和雄心,实在算不上是什么英主,否则也不会在新罗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还占不到太多便宜了。

百济王扶余义慈这些年来耽于享乐,国中的金银玉器之类的珍宝倒是收揽了不少,在苏定方的眼前堆积如小山一般。

苏定方点了点头道:“如此倒也说的通了,君王不思治国,却只图安乐,自然难免亡国之危。”

苏定方说着,指着一边堆积如山的金银和珍玩,对钦陵道:“钦陵,你带人摘出其中的珍玩玉器,书法字画之类的东西封存保管,其他的都金银钱财之类都分于军中将士吧,将士们千里征战不易,正当慰劳。”

苏定方之言一出,还不等钦陵答话,一旁的刘仁轨闻言,忙道:“大将军,凡一应战利均属缴获,依例当充入国库,大将军私下分于将士会不会有些不妥。”

苏定方是军中大将军,又领军在外,他若是将缴获所得分于麾下将士,难免有邀买人心之嫌,这可是大忌。

苏定方知道刘仁轨的担忧,笑着问道:“怎么,正则是担心本帅拥兵自重吗?”

刘仁轨笑着回道:“大将军玩笑了,大将军对陛下之忠心谁人不知,又怎会行此谋逆之事,末将只是担心这些事情传到了言官的耳中会不好听。”

李恪不会担忧苏定方谋逆,苏定方自己也绝不会谋逆,刘仁轨这么说,无非就是担心苏定方因此遭人弹劾罢了。

苏定方道:“这个无妨,此事本帅另有用意,陛下那般也自会禀奏。”

李恪在苏定方临行前授其密旨,予其临机专断之权,就算是扶余义慈的生死都在其专断之列,更何况是区区一些战利,苏定方自己区处自无不妥。

而且苏定方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因为他日后的安排,苏定方从李恪之命平定三韩,纳为唐土,麾下的这些将士必定还要在百济待上许多时日,给他们赏赐金银也能安稳人心,有利于战事。

钦陵何等聪明,一点就通,他听着苏定方说的这些话,顿时就明白了苏定方的意思,领命下去了。

钦陵刚下去安排此事,右骁卫郎将王文度突然快步自王城外走了进来,身后还带着一队士卒,压着几个身着新罗甲胄的人。

王文度是苏定方部将,颇得苏定方信重,受苏定方之命在破城后领兵维持泗沘城中的法纪,他此番来此想必是有要事。

苏定方问道:“你这是何意?”

“大将军,新罗士卒在城中劫掠,还望大将军定夺。”王文度是跟随苏定方多年的心腹,和苏定方颇为亲近,苏定方一问,王文度便急着对苏定方道。

苏定方闻言,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在唐军进城之前,苏定方是下了军令的,进城后驻军不得劫掠,亦不得伤民扰民,新罗军却无视苏定方的军令,确实是犯了大忌。

新罗军虽然不是苏定方直属,但名义上也是受苏定方统率和节制,他们若是违反军令,苏定方自有权处置他们。

苏定方问道:“新罗军有多少人进城了?在城中劫掠的人数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