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1章 败局(第1/2页)

作品:《逆流1982笔趣阁

第1601章败局

尽管段云在来金杯面包厂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然而来到这里之后,眼前的一幕还是让他吃了一惊。

相比于130货车厂,金杯面包厂的规模要小一些,有并排的厂房房三间,占地面积大概在40亩左右。

外人很难想象这样小的一个汽车厂区能够生产出驰名国内的金杯面包车和海狮面包车,然而进入车间内部,所有的真相一目了然。

相比于130货车厂车间,还是面包车的车间非常的干净宽敞,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偌大的厂房里除了上方两台吊运货物的行车,还有位于车间两侧整齐堆放的电焊机,你几乎看不到其他任何的设备,地面上用油漆画出了十几个工位,每个工位都有一台正在组装中的面包车,工人们正在对汽车进行焊接。

作为一个99.5%零部件都需要进口的汽车项目,海狮汽车几乎全盘引进的都是丰田汽车的零部件,唯一例外的就是汽车外壳,确切的说是一部分外壳,只有车头的部分是金杯汽车厂下属企业制作的,其他的零部件全部都是进口。

在改革开放之前,汽车是绝对的奢侈品,老百姓根本买不起,从国外进口的车辆主要用于公务用车。

从建国后一直到70年代,中国从苏联和东欧进口那不少嘎斯,伏尔加,华沙之类的汽车,用于各级领导的专车。

虽然有社会主义兄弟情谊加持,但这些车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由于工艺粗糙,开车时底盘会发出有节奏的嘶哑声,成为国人对东欧汽车的普遍印象。

后来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日本人反应迅速,尼克松前脚刚走,刚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就来到中国,直接促成中日建交。

而作为展示中日友好的一部分,中方同意从日本进口一批轿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1次从西方国家大量进口先进轿车。

日本人很高兴就答应了,拿出了当时他们享誉世界的看家宝贝-丰田皇冠。

日系车让当时的国人眼前一亮,和社会主义兄弟们的轿车一比,他们浑身都是优点,流线外形,汽车空调中控锁全都有,最关键的是做工实在好太多。

中日建交后不久,丰田车很快就派上了用场,1973年广交会为了解决用车紧张问题,周总理亲自穿针引线,引入了200台丰田皇冠,承担广交会的接待工作。

于是日系三剑客:皇冠,克罗拉,达特桑,自然而然在1972年后成为公务车选,前苏联及东欧国家那些轿车暂别中国的马路。

不过在1985年之前,中国汽车进口关税为120~150%,并在这个基础上加收80%的进口调节税,前后算下来较原价将近翻了三倍,也就是国外10万块钱的汽车进口到中国,就变成了30万元。

关税导致超高溢价,加剧了外汇储备的告急,以至于到了1987年的时候,国家暂停从西方进口中高档轿车作为公务车。

但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面对国内群众日益增长的汽车需求,中国的汽车供应处在一个很尴尬的状态。

虽然上海大众成立,但是因为合资车刚刚建立起来没多久,产能严重不足,根本满足不了国内的旺盛需求。

另外一方面就是国产汽车质量太差,性能难以达到国内消费者的要求,所以国产汽车的销售惨淡,除了一些解放之类的卡车,国产客车几乎无人问津,只有一些政府的部门定点采购。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汽车走私开始变得猖獗起来,尤其是在1984年海南走私事件,由于中央特许海南可以用外汇直接进口工农业生产资料,所以被一些人钻了空子,使用宝贵的外汇进口的大量轿车,以至于整个海南陷入了全岛倒卖汽车的狂潮,最疯狂的时候,整个海南有800多家汽车公司,上到直属机关,下到幼儿园,纷纷利用批文套利。

虽然最终海南走私案被平定,但是国内消费者对进口汽车产品的需求却依然旺盛,而这就给了沈阳汽车厂一个机会。

虽然在80年代中后期,大批量的走私现象已经不存在了,然而汽车走私的方式去改头换面,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

当时整车的进口是需要政府批文的,但如果是零部件进口,限制就会少很多,虽然从国外进口汽车零部件价格不便宜,但是近乎三倍的关税还是给国内的一些汽车厂家留出了利润空间,让他们发现了一条新的生财之路。

当时国内的很多汽车厂家都是通过沿海城市进口汽车零部件的,其中最主要的入口就是厦门,厦门远方外贸公司几乎占到了厦门整个进出口贸易量的80%以上,而汽车也是他们一个重点的业务项目,收费也是相当合理,这也就使得很多汽车厂是通过这家外贸公司从国外引进汽车零部件的。

从厦门进口的这些所谓汽车零部件说白了,其实就是将一台整车一分为2或一分为3,从车头或车顶进行切割,报关的时候是按汽车零部件进口的,等运到国内各地的厂家之后,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外壳焊接和替换,贴上自己的牌子,就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