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6章 禹国刚(第1/2页)
作品:《逆流1982笔趣阁》第1516章禹国刚
“那太好了!”张卫国闻言眼前一亮。
张卫国虽然不知道段云会如何操作上市的事情,但是对于段云能做出这样的保证,让他感到非常高兴。
事实上,当初段云之所以会让张卫国当这个机加工厂的厂长,最主要的原因是最后面试环节的时候,通过和张卫国的谈话,段云感觉张卫国和自己其实是同一类人,也都想在中国的汽车事业上做出一番事业,加上他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段云才最终拍板决定高薪聘用他。
两人又谈了一些相关事宜后,张卫国这才离开了段云的办公室。
接下来的两天,段云依旧为了公司分拆上市的事情忙碌着。
周一的早晨,段云夫妻俩将相关的上市审批材料送到了市政府,下午市政府就派了一个相关的资产评估团队,来到天音集团进行考察审核。
深交所开张对sz市政府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第1批在深交所上市的企业,审查评估工作不能出任何的纰漏。
其实此时深圳申请开办证券交易所的事情,中央还迟迟没有回复,sz市政府这边的想法就是赶紧让“生米变成熟饭”,将这件事情快速落实下来。
说起来创建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决定最初始于吸引外商投资的需求。
在1988年的时候,市长李灏就率团赴英国,法国意大利三国考察,期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一次招商引资座谈会上,欧洲基金经理向李灏建议,中国应尽早建立规范的证券交易机构,方便他们手上掌握的大量不直接投资实业的资金通过证券市场进入中国。
说白了,sz市政府这边之所以要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也要在没有批文的情况下将深交所办起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招商引资。
而且上海那边的证券交易所从去年年底的时候,就已经得到批准开始正式筹划,这也让sz市政府感到极大的危机感,本着先入为主的趋势,一旦上海深交所开业,大量的外资肯定会优先涌入上海,而深圳这边将会错失招商引资和发展的良机,从而和上海的经济水准差距越来越大。
从这一点上来说,李灏是个非常有魄力和危机感的领导干部,他敢于冒着巨大政治风险强行把深交所开起来,这种行为本身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事情。
而且在为了让深交所能够正式成立,李灏在上个月的时候就去了一趟bj,把相关的部委办安抚好,做了很多的公关工作,如果没有李灏的这次bj之行,深交所很有可能还没有降生,就会胎死腹中。
事实上,在李灏前往欧洲考察之前,伴随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而发生的深圳证券市场已经具有雏形。
1986年10月,深圳就已经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的暂行规定》,这也就让深交所的成立有了可以依据的法规,在1987年5月的时候,筹建中的新中国第1家股份制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以自由认购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发行普通股79.5万股,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1支上市的金融股票,同年9月,早在1985年就开始试运营,但一直以国库券买卖为主营业务的新中国第1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正式成立,逐步把代理股票买卖业务搬上日程,1988年4月,深发展股票开始在特区证券公司柜台交易,到了这一步,深圳证券市场初具雏形,这也为即将筹划成立的深交所打下了基础。
而这次来天音集团已经考察审核的是深交所筹备负责人禹国刚。
禹国光可以说是新中国历史上第1批外派日本学习金融证券的留学生之一,禹国刚受命成为领导小组下属专家小组组长,担负的主持起草特区证券市场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工作。
按照李灏“一直借鉴国外证券市场成熟经验”的指示,禹国刚第1步任务就是收集翻译国外证券市场相关规章制度,筹建初期经费缺乏,禹国刚带的同事先是在自家客厅办公,后来向深圳中国银行借了几套床褥和一间宿舍,搭建起了一个检查站办公室。
禹国刚的团队由几名协助翻译的研究生组成,在这个团队成立的初期,经过了5个月的艰苦奋战,他们把国外的公司法,证券法,投资保护法,会计制度等英文资料一一翻译成中文,然后结合特区实际情况,起草了特区证券市场相关的制度法规,可以说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制定出了最初版本的管理制度。
随后在修订业务规则与法规草案过程中,他们还得到了中信,光大等9家最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发起组建的“证券交易所联合设计办公室”的大力支持,最终形成了一套33万余字的《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建资料汇编》,简称“蓝皮书”。
而在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备工作还没铺开,得知深圳已经制定出了“蓝皮书”之后,sh市常务副市长亲自带领一批年轻能干的金融干部,南下取经,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备组负责接待的同志提出要借用“蓝皮书”做参考,最终获得了无私的馈赠,也正是在蓝皮书的帮助下,上海证券交易所才能在短时间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