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章 愁云(第1/2页)

作品:《大叛贼百度百科

周氏只想安稳,丝毫没有赵弘灿之前的野心,至于新的宋王赵之埰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再聪明又能懂得什么?何况拿主意的一个是他的母亲,另一个是他的老师,对于他们的决定自然是不会反对。

在彭荣的劝说下,周氏很快就下了决心,她同意彭荣的建议,以赵之埰的宋王的名义立即向大明上书,以求得册封,同时彻底投向大明,以求当一个安稳的王爷。

不过周氏还有两层顾虑,第一层就是担心自己和儿子一旦真的投靠了大明,大明是否真能保他们荣华富贵?而不会之后找他们的麻烦?虽然周氏是妇人不懂什么大道理,不过历朝历代的事件还是知道一二的,再加上周氏平日好戏,这戏文里不也唱过亡国之君的悲惨之事么?就算是当年赵宋代周,柴家也好不到哪里去,而如今赵之埰恰好又是宋王,这难道是巧合?为此周氏还是有些不放心。

“太妃不必多虑,大明乃天下之主,再者宋王殿下乃是顺应天命投明,大明定会善待宋王一脉。至于太妃所担心的事更不可能发生,要知道老王爷当年称宋王之时就已是大明臣子,说起来如今王爷继位,是顺理成章。既然如此,作为臣子上表朝廷以求册封,天子只有欣慰何来怪罪一说呢?再者王爷主动交出兵马,更是忠心之举,大明天子乃千古明君,厚待是一定的。”

说到这,彭荣特意举了个例子,这例子就是琉球王尚氏一脉,如今尚氏主动去国,大明以亲王爵位待之,并在本土妥善安置。尚王同样年幼,但大明优厚和礼数半分不差,除了去国主之外,其余一应待遇依旧如故,而且大明天子还承诺,尚氏后人不仅可以继承其爵位,如有才者也可出仕,以此来看,宋王归明未来的保障是一点问题都没。

“太妃您想,尚氏可是真正拥有一国之国君,大明都能如此善待,何况您和王爷呢?”

听到这,周氏这才总算放下了心。可转念一想又担心赵弘灿的旧部,虽然现在新王继位,广西这边也算太平,可前线那些将领却不知道是什么想法,尤其是赵弘灿的心腹提督郭永,此人对赵弘灿是忠心耿耿,而且现在他在云贵边境手握重兵,节制前线所有军队,一旦有所异心不听命令,决议反对的话,那么周氏也拿他没有办法。

听到这话,彭荣淡淡一笑,这事他早就有所安排,自然不会让郭永如意。郭永如果知趣的话那么没问题,到时候就算不能再继续带兵掌握兵权,给他一个富贵并不难。可一旦郭永得知赵弘灿的死讯后起了什么心思,那么就不要怪他彭荣心狠手辣了。

所以说,一切的关键都在桂林,只要说服了周氏和新宋王,桂林掌握住在自己手里,那么整个广西就在自己全盘算计之中。至于贵州那边,也就是郭永麻烦些,可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就这样,周氏最终把此事托付给了彭荣,彭荣心中欢喜之余也向周氏下了保证,并且向周氏提议以宋王的名义下令给贵州前线各将士,以做好万一郭永有变的准备。

对此周氏自然是言听计从,答应了下来。就这样,当天就以宋王赵之埰的名义,两道文书由桂林发了出去,一道是给大明天子的上表文书,其中内容自然就是彭荣所说的那些,一方面是要求天子册封,另一方面是主动提出交出所拥地盘和部队,以表对大明忠心。

至于另一道文书自然是给贵州那边的,这道文书并非直接给郭永,而是发给投靠彭荣的几个将领,让他们做好解决郭永的准备。至于郭永那边,由王府另外发去一封信函,函中只是告知赵弘灿死讯和赵之埰即位的消息,并让郭永尽快返回桂林议事。

这些都是彭荣的安排,可以说是一环扣着一环,早就安排得妥妥当当。再者,其中不仅有彭荣谋划,同样还有锦衣卫的协助,张冉提前安排好的锦衣卫早就做好了准备,彭荣在桂林之所以那么顺利,锦衣卫也功不可没。

眼下搞定了宋王,接下来就是郭永这边了,郭永此人是赵弘灿的心腹不假,对赵弘灿忠心耿耿也没错,可其实郭永本身的能力并不强,他当年在广东任总兵之时就不以善战著称,其地位完全是靠着赵弘灿的提协才慢慢爬起来的。

赵弘灿能够以广西之力拿下贵州大部,并非是郭永的能力,他靠的是自己手下骁勇善战的狼兵和其他几支编练的新军,再加上几员能战的将领。此外还有着天下大局变化的因素在,这才能够有如此战绩。如果仅仅只是靠郭永,以他的能力恐怕做不到如此大胜。

可不管怎么说,郭永的身份和地位摆在这边,再加上赵弘灿对他的信任,这才让他担任提督。而彭荣也恰恰是明白这点,在之前就故意建议赵弘灿把前线总指挥的权利交给郭永,他这么做表面上似乎是为赵弘灿分忧,同时也是示好郭永,可实际上彭荣是利用郭永和其他将领之间的矛盾,故意用这方法来挑唆离间,以为之后的谋划做好准备。

一切正如彭荣预料的一样,在一系列的安排之下,郭永根本就没多少能力反抗,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顽抗到底,但这条路以郭永的魄力和能力,再加上他对军队实际的掌控权根本就做不到,何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