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15)(第2/3页)

作品:《宰执天下有声听书

“不用担心,”文彦博道,“韩冈现在投鼠忌器,有些手段,他一时还做不得。现在还是多想想大议会,可不能让南人捡了便宜去。”

皇帝的情况大家都清楚,昏聩说不上,但的的确确不会是什么明君。

这不仅仅是通过太后、宰辅散布出来的消息得到的结论,皇帝那个模样,范纯粹见过了多次,刻薄一点,就是沐猴而冠,稍稍留些口德,也少不了一句望之不似人君。

“‘致君尧舜上’只是儒臣拿出来说一说,韩冈却是当真打算让天子‘垂衣裳而天下治’了。”

《易·系辞》中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那是说黄帝、尧、舜会用人,量才而用,使人尽其能,故而可以垂拱而治,不是说臣子把天子给架空了。

但现在谁能说这是不伦不类的比喻?韩冈的种种作为,看着像是读拧了经典的儒生,但他偏偏即将成功。若是士大夫能够共治天下,皇帝之有无,那也是无关紧要的。

重要的是共治天下,谁人为主?

文彦博觉得这其中是得有些说道的。

……………………

黄裳进来的时候,韩冈正在保养他新近得到的几柄刀剑。

听到黄裳进来的动静,韩冈只稍稍抬了一下头,就又低头下去。

黄裳不以为意,道了一声相公,就挑了一张椅子,自己坐了下来。

韩冈待客,越是陌生人,越是有礼,十分熟悉了,才会不拘小节。他这种风格与另一位宰相正好相反。

章惇面客,越是疏远,越是疏怠傲慢。在官邸穿道服见僚属,传出来是个轶闻,对于当事人,心中难免有疙瘩。当年章惇下荆南,也是傲然慢下,只有一个张商英让他另眼相看——不过张商英昔年屡屡跟韩冈犯冲,又不服管束,之后就被章惇放弃了,现在还只是一个转运判官。

韩冈擦拭得很用心。

左手掌着一把短刀,右手拿了块棉布,眯起眼睛一点点的擦拭着刀面上多余的油脂。

短刀刀面上有着流水一般绵延起伏的线条,黑白间色犹如山川水波,纹理多而不乱。经过一番打理,刀刃隐见寒芒,似可吹毛断发。刀身黯淡,只有白处星星闪光,却是让人有种神兵自晦的感觉。

黄裳素知韩冈喜好武具,家中珍藏了诸般利器。除了重弩、甲胄这样的禁兵器,刀枪剑戟,长兵短兵,长枪短炮,韩冈家里都不缺。而且件件都是精品,不是古物,就是如今名工亲造,每一件拿出去,都能报到百贯以上。

不过韩冈现在拿在手上的这把刀,不仅质地特殊,就是外形,也与方今中土兵器截然不同。

“是大马士;革刀?”黄裳对刀剑也有些认识。

韩冈举起刀,递给黄裳:“认得出来?”

黄裳起身接过来,拿拇指指肚摩挲着锋刃:“倭刀给辽人毁了,如今外传利器,也就剩这个大马士l革刀了。”

递还给韩冈,他又问,“是收自阿拉伯的胡商?”

韩冈重又拿起刀,竖起来仔细观赏:“不,是王舜臣带回来的。其实做工还比不上军器监的大工造,但材料好,好钢。”

黄裳道:“国中百炼钢也不输乌兹钢多少,只是没乌兹钢这般显眼。”

刀身上那明暗相间的图案,的确是让人叹为观止。

韩冈收到入鞘,放在一边,“是中国的铁矿差,含铁太少了。”

“听说广州市面上如今偶尔能见到乌兹钢锭,日后若能跟天竺多多往来,说不定就能多见好钢了。”黄裳又看了看韩冈放在桌上的弯刀,“裳旧日听人说起,大马士l革刀似乎不易生锈,不需要如倭刀一般上油。”

“是比倭刀要强。倭刀三天不上油就会生锈斑,大马士l革刀就长得多。不过上油是习惯,也没坏处。”

黄裳满口的大马士革、阿拉伯、乌兹,这些专有名词能传播于世,完全是韩冈倡导的翻译标准化的结果。

所有外来词汇,主要是地名、人名以及其他一些专有名词,都按照韩冈的习惯来翻译。

大量翻译外文书籍,来自于是韩冈博采众家的倡议,正好也在韩冈的职权范围之内——他正兼任着译经润文使一职。

真宗天禧时置译经院,聘梵僧翻译佛经,再由文臣加以润色,之后译经院就延续了下来。而且沿袭唐时故事,例由宰相来兼任译经润文使。

不过对宰相来说,这只是一个空衔罢了,院中官员,一半是得罪了人,被调来这边发霉,剩下一些真正做事的,都是院中的底层官吏,一辈子爬不上去——在这个时代,精通一门外语并不算多出色的本事,远比不上做得一手不错的诗文,而译经院本身,也只是一个以翻译佛经为主的闲散衙门。

但在韩冈就任之后,佛经给丢到了一边。翻译最多的,是来自于大食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有关医学、天文、算术等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是译经院翻译的重点。

而原本译经院工作重心的宗教经典,则被拒之门外。佛经还好说,只是不翻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