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荀镇东巡行二州(二)(第1/5页)

作品:《三国之最风流怎么不更新了

从郯县出来,北上约百余里进入琅琊国郡境。

第一个县是即丘,第二个便是琅琊国的郡治开阳县。

徐州境内河网密集,大的河水有好几条,其中一条名叫沂水.

沂水源自西北边的泰山郡,从泰山郡发源出来以后,向东南流入琅琊境内,到至东莞县,改而南下,由此处起,大体呈南北流向,贯穿了整个的琅琊郡,然后继续南流,入东海郡,经郯县等地,入到下邳,在下邳郡汇入泗水。

郯县和开阳县都在沂水的东岸,——每年三月三日上巳节时,荀贞都会依照时下习俗,在郯县境的沂水岸边与州府吏员、本郡士人欢会,且不必多说。

出郯县后,荀贞一路顺着沂水西岸北上,东望之,河水滔滔,河对岸尽是块块相连的良田,前望之,官道宽阔,西望之,又是沃土良田,时值初秋,正麦熟时节,东西皆是麦子垂穗,金黄灿烂,一望无际,时见有乡民点点星缀於麦田间,或已开始割麦,或蹲在陇上闲聊。一派马上就要大规模秋收的既充满收获感,而又说不出的安宁之感,着实令人心情愉悦。

远行长途,不免无聊,故荀贞叫了戏志才、诸葛亮与他同车而坐。

戏志才说道:“去年雨水充足,州中又无战事,加上黄巾降卒、外来流民等劳力的补充,当然,最重要的是明公分田与流民、用黄巾降卒屯田、并及鼓励耕桑等策,我州之田亩现基本无有荒芜。”他透过车窗,看外边的景色,嘴角含笑,说道,“今年将会是个丰年!”

一切的劳碌,长久以来的夙夜匪懈,似乎於此时得到了回报,荀贞亦是面带笑意。

诸葛亮端正地陪坐侧边。

荀贞收回望向车外的视线,落目诸葛亮身上,笑道:“孔明,今卿从我行州,沿途所见,有何观感?”

诸葛亮说道:“明公劝农爱民,我徐之地,於今乱世之中,可谓一方净土,士民皆赖明公之德能而安身立命,州则传教授学,乡则各乐其业,乡里之间,鸡犬相闻,竟如昔太平之时,若亮幼时曾见。这些,诚然都是明公的恩德,却是……”

“却是什么?”

诸葛亮明亮的眼睛投向了车外待等秋收的麦田,面现怜悯,说道:“却是不知这一亩之收,耕者能得几分。”

丰年是一回事,收完麦子、交过赋税后,耕作了大半年的农人能落到手中多少是另一回事。

其实如果只是从表面的各项规定来看,耕者能落多少,倒也好算。

首先,自耕农的话,除掉田租,就是收入了。

汉家田租,实现过“十五税一”、“十税一”,总的来说,大部分时间实行的都是“三十税一”。

荀贞现在徐州大致也是按此收租,不过没有再提“三十税一”,而是换了个“亩收四升”的说辞,等於是把按比例收租改成了“定额租”。正常年景下,比起“三十税一”,这个田租的标准稍微重了点,每亩大概要多交一升来粮,——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战时,战争不断,州府手里没粮是万万不成的。

其次,屯田这块也好算。

没牛而用官牛的,与官家四六分,耕种拿四,官家拿六;自己有牛的,与官家五五分,两边各拿一半。

再次,如果种的是豪强大族的田地,亦即佃民或徒附身份的话,也不难算。

荀贞对此有明文规定,禁止豪强大族过重地剥削佃民或徒附,按照通行已久的惯例,私租限以“什五”,即五成为最高额。

最后,是官田,也就是公田的租税,与田租有些区别,这块的税叫做“假税”,假者,租赁之意。公田的产权归官家所有,或由官家招种,直接租给无地的百姓耕种,或名义上租给豪强贵族,实由豪族再转手租给无地百姓。直接租的话,田租占收成的比重约为三成、四成,转手租的话,等同私租了,通常是五成的租。

可这些,一来,田租仅是众多赋税中的一项,而且相比其余别种各税,如人头税等,田租在百姓所缴纳的各类税中,占比其实是相当轻的,亦即,如果再加上其余各种的税,所有需要缴的税合拢一处,——而这些其余所有需要缴的税,虽然不少是交钱,可钱从何来?还得是用粮来换,那么百姓落到手中的粮食,就会急剧减少;二者,田租这一块儿,政府定的田租税额当然不会时常变动,可广大的租种豪族家田地的那些徒附、佃农,他们每年要缴的田租,却可能会有所变动,降低是不太可能的,只会增加,这样一来,他们能落到的粮食只会更少。

辛苦一年,食不果腹,就算是在荀贞治下的徐州,这也是常见的事情。

甚至就别说现而今还是战乱年间,便是往日太平之时,放眼海内,耕者无食、织者无衣的现象也是遍布南北郡县,哪里没有?哪里会少了?

听到诸葛亮这话,荀贞、戏志才喟叹良久。

耕者之难,他两人岂会不知?荀贞又岂会不知?

可客观的现实摆在这里,他两人,荀贞也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对此加以解决。

——用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