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 徐元直献策危行(第1/2页)

作品:《三国之最风流小说免费阅读

且不说王楷回了兖州,刘岱闻得徐卓的话后会作何反应,只说徐卓见过王楷,面禀荀贞。

他先把王楷的来意说了,然后评价说道:“刘兖州汉室宗亲,听说他在兖州谦恭虚己,颇有得士之名,而观许、王二中郎不过中人之姿。满伯宁刚毅清廉,有名州中,凉伯方博通经典,进退以道,此二君俱昌邑人也,居於州治,而刘兖州不能用,我闻东郡程立,英才伟士,不受其辟,实有知人之明。”

满伯宁即满宠,凉伯方名茂,他两人皆是兖州较为年轻一代中的俊杰人物。

满宠出身自郡中的右姓大家,少有名声,年十八即为郡督邮,时郡内有李朔等各拥部曲,残害平民,满宠奉太守之令前往纠察,一因他的族姓在郡中显赫,二也是因为他的能力,李朔等一见到他就下拜请罪,从此不复再敢抄略。以此功劳,满宠得被郡守举荐,为朝中征任,守高平令,“守”者,试任之意也,这是汉室拔擢官吏时经常采用的一种试用制度,“令”者,大县之长吏也,品秩较县长为高,一出仕朝中就是大县之令,起点很高,但因在任上把贪污受贿的县督邮张苞给拷掠死了,他遂弃官归家。

凉茂少时好学,议论事情、评点人物时常引经据典,用以处理是非,为郡人所服,平时结交之友,皆意气相投,并名闻州郡,共同号为“八友”。

这两个人都是山阳昌邑人,家在兖州的州治,按理说刘岱应该是早知其二人之名了,但至今未尝对此二人加以征辟、重用。所以,徐卓总结说:程立不受刘岱的辟用是有“知人之明”。言外之意,刘岱的“得士之名”有水分,他所能得、能用的士不过都是些“中人之姿”罢了。

荀贞心道:“这也不能怪刘岱。兖州南有张孟卓,北有曹孟德,山阳太守袁遗不仅是袁本初的从兄,且其本人也有高名於世,与张孟卓之弟张超交好,昔曾被张超赞称‘有冠世之懿,干时之量’,兖州只有一州之士,而现今州内却至少有四个‘明主’,刘岱自是难以将兖州的才俊之士尽揽帐下,乃至若程立这等有远见的,干脆就谁的征辟都不应,坐待局势发展。”

他心中这样想,沉吟稍顷,口中问道:“刘兖州欲亲击兖北黄巾。元直,你怎么看此事?”

“其如胜,将会不利於我进驻东平、任城之部;其如败,则将会有利於我。”

“噢?怎么个不利?又怎么个有利?你说说看。”

“刘兖州如胜,则他以大胜之势,归逐我部,我部不能敌也,此是为不利於我。”

“有利於我呢?”

“他如败,则兖北黄巾必定会趁胜南下,兖州就会陷入大乱。兖州一乱,自就有利於我。”

荀贞同意徐卓的分析,问他道:“如此,以卿之见,我该如何应对?”

“卓有二策。”

“说来听听。”

“主公与曹东郡相善,可遣一使,暗通曹东郡,以支持曹东郡入主兖州为诱,使曹东郡掣肘刘兖州,令刘兖州兵败。”

遣派一个使者去见曹操,对曹操说:只要你能让刘岱兵败,我就支持你入主兖州。这看似是个办法,但荀贞摇了摇头,说道:“此策不可。”

他对曹操还是比较了解的,说道:“刘兖州讨击兖北黄巾既是其本分,亦为民心之所向,孟德雄杰之士,岂是利令智昏之徒可比的?他断不会允卿此策,自毁声名的。我如以此策与他相通,不但不会得到他的同意,更反会使他小看於我。”

刘岱亲击兖北黄巾是以州刺史的身份而为之,是占着“大义”的。

刺史之职,源自前秦的“监御史”,前汉武帝虽对其权有过一个明确的限定,即“六条问事”,本是监察之官,但自本朝中叶以来,为镇压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和蛮夷反叛,前秦时“监御史”可以监军、将兵的情况重又出现,刺史被赋予了领兵的权力。

远的不说,近一点的如灵帝熹平元年,会稽许昭作乱,朝廷拜臧旻为扬州刺史,臧旻率州郡击讨之,孙坚时为郡司马,因此战立功,得被擢为盐渎县丞,又如光和二年,巴郡板楯蛮叛,朝廷遣御史中丞萧瑷督益州刺史讨之,又如中平三年,荆州刺史王敏讨造反的江夏兵,斩其首赵慈,又如中平五年,陶谦讨击徐州黄巾时的身份也是徐州的“刺史”。

故此,荀贞说,刘岱以刺史的身份召集郡国、讨击兖北黄巾是他的“本分”,同时,他这又是在“解民倒悬”,占着士人们的舆论,因而,又是“民心之所向”。

曹操是何等样人?明识远见。这么个情况下,他是绝对不可能同意徐卓的这个计策的,——亦正如荀贞所料,曹操事实上也已经做出了大力支持刘岱的决定。

徐卓笑道:“卓料主公也不会用此策。”

“卿二策为何?”

“卓的这第二策就简单了:择数勇士即可。”

荀贞心中一动,说道:“卿的意思是?”

“选数勇士,潜入刘兖州军中,候其当乱军之际,行刺杀之。”

荀贞沉吟不语。

徐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