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章 盗贼(第1/2页)
作品:《从大学教师开始下载八零》写论文是一件很枯燥和无聊的事情。
由于这是沈光林他自己的项目,而且还是没有先例的开创性论文,写起来更加困难。
反正时间也不急迫,沈光林也是在跟着李蓉上课的间隙写一写,算是换一换脑子。
进入到12月,随着1980冬天的第一场雪,天气变得更冷了。
沈光林原本不是个怕冷的人,这时候也不得不缩着脖子,双手互插在衣袖里,努力保持一点温度。
现在去上课就是受罪,一边讲课一边还得跺着脚。
教室里有那么多人,按说是不冷的,但是,备不住漏风啊。
这种传统的小玻璃窗采光还行,但是不抗冻,木窗格变形之后的缝隙里疯狂漏风,而且单层玻璃的隔热性极差。
也不知道这些孩子们是怎么挨过这一个个冬天的。
还是实验室的条件好,暖气月足,用一点点煤炭就可以让所有人都感受到温暖,而且还有热水用。
别人怎么样沈光林管不着,他上课的班级,会提前让人准备一个蜂窝煤炉子。
上面放上水壶,大家还可以喝点开水,这也算学生福利了。
费用并不多。
这个学期没有教英语了,沈光林上课的教室也就三个而已,这个钱他个人掏了。
烧蜂窝煤取暖是非常节约的,一天一只炉子大约需要5个煤球,一个煤球只要5分钱,一天的总支出也只有7毛五,一个月下来也就二十几块钱。
沈光林直接给每个班拿出100块,多的钱算班费,可以买点红薯馒头之类的给同学们加餐。
不过,这也引发了他的课堂备受欢迎,去别的课堂就得忍饥受冻。
自己上课的教室里是暖和了,但是人大的教室还是一样的冰冷。
沈光林有时候陪着李蓉去上课,当听到一些类似经济政治类型的课程时会忍不住的困。但是现在,天气太冷,连睡觉都不顺畅了。
人大的教室破烂程度比京大尤甚。
男生取暖基本靠抖。
女生有点别的办法,用那种带橡皮塞子的玻璃瓶装一瓶热水,用来暖肚子。
那种瓶子很奇怪,卖牛奶用的是它,打针输液用的似乎也是它。
把它揣在怀里,坐在那里感觉每位女同学都是孕妇。
李蓉的待遇要好一些,她有传统的热水袋。
就是那种类似橡胶材质的一种扁平口袋,袋口是一个可以旋转的塞子,这个用的可以久一点,不过,放在怀里更加像孕妇了。
沈光林决定给她做一个现代化的热水袋,充电就能加热的那种。
其实成份很简单,由水、铁粉和铁氧体组成,充电插头那里放一个发热电阻,加上一些电路装置。
充电五分钟,保温5小时。
就在大家想着各种御寒办法的时候,那个带孩子的可怜女人哭着找到学校来了。
赖红梅又出事了。
“服装西施”江振华有了正经工作,而且也有了不少存款,已经不怎么去摆摊了。
不去摆摊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因为天太冷了,在外面几个小时真的遭受不住。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工作真的很忙。
现在实验室有十几个人了,所有人的吃喝拉撒都是她在管,虽然大财务都是赵姐做的,但是出纳是她。
需要买的东西就得立刻到位,也是实在没有时间再去摆摊了。
不过,沈光林帮她找的一楼车库的黄金位置也不能荒废呀,因此她就把赖红梅给拉了过来。
她出场地,赖红梅出人,算是两个人共同经营。
江振华只分红,偶尔可以去帮帮忙。
有些人的经济头脑是天生的,江振华来京城几个月,赚了七八千接近上万块。
她有钱了也没存着,除了把一些邮寄给家里,剩下的直接给自己买了两个商铺。
位置虽然不是在秀水街,但也是五道口附近的临街铺面,用来住宿或者开店都行。
当然,她也是听从了沈光林的建议,反正舅舅不会害他。
赖红梅就不行了,她卖衣服十分辛苦,但是销量并不如小江好。
而且她也没有想过在京城买个住所定居下来,一直住的还是沈光林买的那套院子。
天气冷,摆摊地点转移到车库之后,条件确实好了很多,但是她一个人赚的钱,却要两个人分,心里很不舒服。
上个星期两个人还因为分红这件事吵了一架。
江振华别看长的文静,性格并不怯懦:“你不愿意搞就搬走,我这里有的是人愿意用,我提供货源,提供场地,别说5成,就是6成7成都有人抢着干。”
江振华是沈老师外甥女,赖红梅只是一个外人。
这个车库是沈光林给江振华找的,赖红梅没有办法。
赖红梅来京城也已经半年了,积攒的利润加起来也有好几千块了,这次倒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