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衣食住行(第2/3页)

作品:《澳洲风云1876地图

银八两上下耳。”

一两白银可以兑换1000文制钱,只能买两斤不到的白面,而在嘉庆13年,通州白面不过30文一斤,四十年后价格暴涨了19倍。

白花花的八两白银只能买一石白面,一石等于10斗,一斗等于斤,也就是135斤白面(注;又一说125斤)。

要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得了解现时白银购买力;

光绪二十一年,北平内城西北角太平湖东(新街口)七间半房子售价85两,也就是1400斤白面的价格,每间房子的卖价还不到200斤白面。

到底是房子太便宜还是白面太贵?

结论是:哪样都不便宜。

以小麦为例;

康熙刚刚登基那会儿,康熙元年六月,一石小麦五钱银。

到光绪25年,一石是4两银,价格涨了8倍。

以黄豆为例;

康熙二年十月一石五钱,《合江县志·食货篇》记光绪二十五年,合江地区黄豆一斤卖两,一石也要八两多银子。

一穷二白的普罗大众什么都能省,就是这口饭,那无论如何也省不下来。

在大清朝,一个健壮的码头工人或者是商铺伙计,一年辛苦下来也就是7~8两纹银,如今粮价那么贵,填饱肚子都难,吃上一口荤腥更是奢望。

这还不光吃,衣食住行这些,哪一样不要花费?

1斤红糖35文、1只鸡48文、1只鸭100文、1两猪油120文、5根葱1文、1匹白布70文……

老百姓既吃不起大米,也吃不起白面,吃上一把炒黄豆都是奢望,更谈不上什么幸福感了。

在大洋帝国

在帝国皇帝李福寿的严令要求下,内阁竭尽所能追求的目标,就是加强政府部门行政效率,做实事不虚谈,提高民众幸福感。

政府近年来连续大幅提高政府雇员薪资水平,提高最低收入标准,完善《劳动法》《劳动争议仲裁法》,持续规范用工制度,改善用工环境,引导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城市和工业电气化进程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衣食住行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利益,是社会普罗民众谁都离不开、切身体会最深的地方,是营造民众幸福感最重要地方,拼图缺一不可。

源于华夏美食的传统,在吃的方面不需要担心,只要经济繁荣发展,帝国民众就能创造出眼花缭乱的美食,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穿衣服方面已说了很多,不复赘述。

在住的方面,帝国的政策可以说相当宽松,只要不是在大中城市范围内,一般的小城市和乡镇居民,凭借婚姻登记证可以合法获得一块宅基地,面积英亩,用于自建住房。

宅基地一般位于政府指定区域,想要面积大一些也不是不可以,多掏些钱就是了。这些房子建成以后产权永久归属于房主。

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每年要缴一些房产税。

不缴纳房产税,政府有权收回宅基地和房屋。在贵族领地,这部分税收由领主收缴,税收标准与政府是一样的。

帝国疆域广大,地多人少,只要有钱,想建多大的房子都可以,修建庄园,修建城堡,甚至修建宫殿都可以,帝国在这方面没有硬性规定,只要履行审批手续就行了。

修建庄园城堡多的是,但至今也没有谁敢于修建一座宫殿,不是没钱,而是太敏感了,除非脑袋被驴踢了的人才这么做。

在“行”的方面,城市居民感受最为直接。

以前,遍布红河谷大街小巷的公共马车如今不见了,全都被“叮当叮当”作响的有轨电车代替,街道上也很少看见马车,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牌子的汽车。

道路两边昏黄的煤油路灯已经成为历史,全都换上了明亮的电灯,这让夜晚的城市更加璀璨,安全感也提升了很多。

这样的街景,已经很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城市味道了。

大众公司刚刚出产一款流线型的新车,被命名为“大众世纪”,这款由意大利设计师操刀设计的汽车,乍一推出便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原来那种价格低廉的“大众95型”方盒子汽车很快被冷落,与漂亮的“大众世纪”相比,简直就不能看。

“大众-世纪”价格要贵上一倍多,但热情消费者依然趋之若鹜。

紧跟着这股潮流,有其他几家汽车公司都在紧锣密鼓的打造自己的新产品,力争在愈加兴旺的世界汽车市场分一杯羹,赚钱谁会嫌多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仅仅这两年时间

大洋帝国就冒出了十几家新的汽车厂,还有专攻汽车动力的“海潮动力公司”“拜纳姆工业公司”“布里斯班内燃机动力公司”“青岛晨风动力”“青岛第一内燃机公司”等等,还有“斯科特变速箱公司”“太平洋变速器公司”“船工变速器公司”等企业,各种橡胶制造企业上百家,呈现出制造业细化的可喜局面。

街道上看到自行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