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变相科举(第1/2页)

作品:《扶明月

傅上瑞失败后,朝廷那边大概也知道了赵铭的态度。

东海镇能办了傅上瑞,朝廷再派个总督来,恐怕还是这个下场。

虽明知道苏州之变,可能有内情存在,但是傅上瑞已经得罪苏松百姓,朝廷的威信遭受了巨大打击,赵铭弹劾傅上瑞有理有据,苏州绅民的万民书,让朝廷知道此时,朝廷拜不适合再插手苏松事宜。

政治的精髓在于妥协,不管不顾,那是二愣子。

现在,隆武还是需要维持大明内部,表现上的和谐,只有这样大明是一统的,他这个皇帝才值钱。

此时朝廷拿赵铭这些军阀也没有办法,隆武只能先解决外患,然后光复大明,收复河山的巨大威望,再行削藩之事。

朱聿键同意何腾蛟之意,派遣傅上瑞前往江东,最初的目的,其实只是一次试探。

若是傅上瑞能够收取藩镇的行政之权,便能进一步试探,步步蚕食藩镇权力,最后夺取军权。

这种情况最为理想,可以避免藩镇继续做大的局面,以最小的代价,将权力收归中央。

若是傅上瑞失败,他也可以知道赵铭的态度,摸清藩镇将领的底线。

现在,藩镇的底线,朱聿键已经知道,其实不仅是派到江东的傅上瑞,派到浙江的姜曰广,也遭受排挤,被浙系军阀架空,就连派往福建的巡抚,也与镇臣多有冲突。

这样的局面,想要削藩,收回藩镇权力,显然不太现实,而一旦藩镇做乱,隆武朝不断没有能力平定,反而还会让满清有可乘之机,坐收渔翁之利。

因此,朱聿键考虑再三后,决定暂时停止对藩镇的试探,令何腾蛟将隆武朝的经历,转移到扩军备战,攻取武昌上来。

如果隆武朝廷能够攻下武昌,然后收取江西,收复金陵,并北伐击败满清。

那时朝廷威望如日中天,再找机会削藩,就容易许多,而以那时朝廷的实力和威望,甚至可以故意逼反藩镇,然后以藩镇造反为由,发兵剿灭。

这样削藩,无疑要比现在削藩要容易许多,而且不易留下骂名,反而能被称为雄才大略。

有鉴于此,朱聿键与内阁商议后,决定不在向江东派遣总督,但是赵铭只占据苏松常三府,给南直总督的话,朝廷又划不来,所以便给了总督东海的临时官衔,并暂时将苏松常划归于东海,等将来朝廷光复南直隶,在将三府要过来。

毕竟三府原本就属于南直隶,东海总督只是临时所设,到时候可以撤销,将三府归还南直隶布政使司。

赵铭对于总督东海,还是比较满意,有这个名份在,他就可以直接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做什么事情都名正言顺起来。

这次朝廷除了对赵铭的任命之外,此前赵铭举荐的人才,也被任用。

常州知府由幕僚董志宁担任,苏州知府由幕府书记王家勤担任,松江知府由幕僚屠献辰担任,各州县的知县、县丞等官吏,也都是赵铭推荐之人。

另外,陈明遇加户部侍郎官衔,出任东海左布政使,徐孚远为右布政使。加冯京第为都察院御史,出任东海按察使,戴之俊为副使。加马士鳌为东海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陈于阶为同知。

赵铭原本是举荐他们为南直隶三司官员,不过朝廷不愿意给,所以既然为赵铭特意设了个东海总督,便索性给他把班子配全。

将领方面,朝廷给爵位,便小气了很多,封了六个伯爵,不过把神策军各部的名份,确定了下来。

以王朝先为前军指挥使,王德顺为左军指挥使,王翊为右军指挥使,李忠明为中军指挥使,阮美为后军指挥,郭忠为东海水师总兵官。

其余的将领也都有升迁,不过朝廷所承认的总兵额,依然是一镇兵,只有三万多人。

各军指挥使,朝廷承认的就是一营指挥,最多五千余人,但实际上,神策五军每军至少有一万人,中军和水师都是两万多人,总计兵力共计八万人,远超过朝廷给的三万额度。

这样一来,朝廷给的编制就不够用,赵铭去要,朝廷也不会给。

不过,对此赵铭也有办法,军阀扩充军队,哪个是由朝廷同意的呢?

除了朝廷任命的军官外,赵铭直接自己任命军官,只是这批军官,不向朝廷报备,由他自己任命和升迁。

而各军指挥,在朝廷那边就是个营指挥使,但在赵铭这边则给了他们总兵官的待遇。

在使者宣完旨意后,赵铭赏赐大笔金银,使者便带着傅上瑞、谢三宾等人,离开苏州,返回湖广。

这便预示着,朝廷的势力,暂时退出江东,赵铭实际上军政一把抓,东海镇已经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

十二月初,赵铭为了进一部掌握权力,加上大批幕僚出任地方官吏,使得幕府人手不足,赵铭遂即召集钱谦益等人,商议扩大幕府之事。

明朝二百七十余年,地方行政体系,算得上比较完善。

朝廷设立东海三司后,各州府和卫所的日常事务,都能够纳入三司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