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抵达台湾(第1/2页)
作品:《扶明小说》赵铭回到金塘岛后,趁着军队休整的机会,于舟山开办舟山讲武堂,令步军马军水师推荐优秀士卒和军官,进入讲武堂进行学习。
讲武堂并非训练高级军官,只是培养普通的底层军官,教授一些战场经验和士卒应该掌握的技能。
犹豫缺少教官,赵铭强迫郭忠、阮美、王朝先、李忠明等人,兼任教官,教材以戚继光的兵书为主,令有赵铭编写的士卒操典,也需要学习。
除此之外,赵铭委任逃到金塘岛的陈子龙,担任训导官,教授军官识字,还有保家卫国的思想,而赵铭则当仁不让的担任,讲武堂校长。
现在条件有限,赵铭将各军的军官放在一起培养,等以后条件好些,在将讲武堂拆分为,陆师士官学堂、水师士官学堂。
七月底,在讲武堂初据规模,勉强开始运转后,赵铭登上了镇海号,带领两艘经过休整后的炮舰,以及二十多艘福船,满载着从两淮抢来的两千多头耕牛,还有近两千士卒,前往台湾岛。
去岁赵铭率领水师北上,一路打到大沽口,让原本不重视海防的满清,施行禁海之策,并于长江、淮江、大沽口、辽河入口等地,修建炮台。
这使得赵铭想要袭击满清变得比较困难,再加上范文程到江南后,加大了对江南拥明士绅的清洗,使得赵铭难以从内陆获得粮食物资,岛上资源开始匮乏,特别是粮食开始紧张起来。
此时赵铭控制人口只有一百三十万,而满清控制的人口,则有将近六千万人口,是赵铭的四五十倍,疆域也是赵铭的四五十倍,双方间在体量上差距太大。
不过明朝现在有福建、广东、湖南三处人口众多的区域,在加上浙南、赣南等地,人口尚有近三千万,人口对比,还没到绝望的地步。
万历年间,明朝人口一亿九千万,经过流寇、瘟疫、满清入侵,天下人口已经减少了一半。
现在无论南北,原本处于社会主要矛盾的人地矛盾,已经得到缓解,各地都有大片的荒地可以耕种。
这种情况下,满清很容易收买人心,而事实上满清确实也正在收买人心,一是承诺废除三饷,二是将明朝藩王的藩田,分给百姓耕种,使得北方各地都逐渐安定下来。
满清如此体量,一旦恢复生产,战力必然大大提升。
赵铭坐困海岛,物资和人力资源都比不上满清,所以只能在人的组织和资源利用的效率上下功夫。
舟山岛太过狭小,只能作为一个前哨军事基地,要想解决物资匮乏的问题,还是需要开发台湾。
八月初,赵铭自舟山到了温州,上岸拜见了朱以海,相谈一日后,船队补充了一些水源,等到风来,天气合适,便直接前往台岛。
这时船队在海上乘风破浪,一路向台湾航行,赵铭则在船舱内,正专心为讲武堂学生写着著作,准备作为教材,让将士们学习。
此时,船舱门被推开,一个身影有些怯怯的进来,看了赵铭一眼,将一碗粥放在赵铭的案台前。
“放着就行了!”赵铭正专注写书,以为是亲兵,随口说了一句。
李枝枝拿着木托盘,闻语只能神情有些暗淡的,准备离开房间。
“枝枝?”赵铭本在奋笔疾书,鼻子忽然闻到一阵熟悉的香味,抬起头看见一个有些失落的倩影,咦了一声。
赵铭这个渣男,当初看人家小姑凉乖致,便肆意撩拨,可是现在却没了当初的劲儿。
初来乍到之时,赵铭其实对于这个时代的残酷,并没有心理准备和清醒的认识,只有当他亲身经历,看见山河满目疮痍,百姓身处水火之后,才真正认识这个时代,明白了他肩负的责任。
在了解这个时代后,在抗清大业和责任面前,他个人的情爱,便根本没时间理会了。
不过,他与李枝枝的事情,还是解决了,只不过都是马士鳌和陈明遇等人包办。
成家立业,对于古人而言,成家才能立业,才能安定心性,明白责任,而堂堂平虏侯,右军大都督,不能连个家室都没有,所以马士鳌帮他包办,准备年底就完婚。
一般而言,按着礼节,订了婚期后,两人是不能相见的,不过战争时期,又不是文人家庭,所以不拘小节,而且李枝枝来台岛也有正事,所以便同行了。
“都督辛劳,我准备了一碗药粥!”李枝枝转过身来,看了赵铭一眼,又低下头去。
以前赵铭只是军汉,两人到也门当户对,现在赵铭贵为侯爵,统兵数万,成为中国英雄,加上赵铭冷落了她,便让她有些放不开了。
赵铭温和道:“你吃了没?陪我一起吃点吧!”
赵铭目光打量她,两年多的时间,好像又长了,更乖致了。
~~~~~~
舟山的船队,经常从温州出发,前往台北地区,
船队来往航行,已经开辟出了一条航线,只要不是大风大浪,福船能承受住的天气,都能够出海,并且顺利抵达台北卫。
船队离开温州后,航行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