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缓兵之计(第1/2页)
作品:《扶明录》湖广明军击败豪格,收复岳州,兵临武昌,震动楚赣。
这让赵铭始终存在一丝幻想,便是清军在湖广面临的巨大压力,会使得满达海被迫抽调兵力,去增援武昌,为豪格解围。
即便是得到满达海出现在武进城外时,赵铭心中或多或少的依然会有这么个想法。
此时,胡为宗带来消息,说满清派遣使者南下,欲与明朝议和,便让赵铭知道不能再等湖广方面,将希望寄托于外,必须要靠自己了。
无锡城,右都督行辕。
节堂内,赵铭身穿蟒袍,头戴乌沙,腰缠玉带,颇为威严的端坐主位,两侧坐着一众幕僚们。
赵铭沉声说道:“朝廷那边传来消息,满清派出使者南下,准备与朝廷议和,其细作已经在长沙活动,频繁拜会何腾蛟、庞天寿等人。如今满清尚占有天下七分,任然占据优势,多尔衮派人议和,是真是假?”
突然收到这么个消息,让赵铭一时间也说不准。
节堂内众多幕僚听到这个消息,也都是有些吃惊,没想到满清会突然议和,不禁一阵窃窃私语。
帅府幕僚们商议一阵,王家勤不确定的猜疑道:“大帅,这是满清的拖延之计吧!”说完,他又摇了摇头,继续道:“不过也有可能为真。如今满清已经无法攻灭我朝,其退而求其次,谋取南北分治,也似乎合乎情理。”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如果满清知道见好就收,趁着清军还占据优势时,达成一个有利于满清的议和条约,实现对北方的合法占领,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现在满清既然无法灭明,那么承认南明朝廷,迫使南明称臣,放弃对北方领土的宣称,建立一个北方王朝,享受入关的成果,可以说是一个明智之举。
夏完淳却站出来,向众人拱手道:“我以为此必是缓兵之计。建奴贪婪,多尔衮狡诈,犹如饿狼,不将他们彻底打怕,建奴求和的可能性不大。况且,建奴派出使者南下议和,可是满达海又猛攻武进,这不是缓兵之计,又是什么?”
赵铭眉头一挑,夏完淳之言,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饿狼只要不死,不受伤到不能动弹,就会觊觎羊羔,满清如今依旧兵强马壮,怎会轻易议和。
“小隐之言有理!”赵铭赞许的颔首,而后说道:“若是如此,满清之意,必是假意议和,拖住朝廷对武昌的进攻,为满达海击败本帅,回援武昌争取时间。”
夏完淳道:“现在武昌城中,尚有三万清军,其中豪格的满洲正蓝旗,尚可喜的汉军镶蓝旗,都在城中,朝廷虽围困武昌,但短时间内估计难以攻下。如果在加上建奴派人前来议和,必会影响前线战事,攻陷武昌的时间只会被无限延长。”
赵铭看了夏完淳一眼,明白他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幻想满达海会因为武昌危机,而撤武进之围,已经不现实,清军必定会坚定的执行先攻灭东海镇,消灭东线明军,再回师西进的策略。
赵铭皱眉问道:“如此,本帅现今该如何应对?”
夏完淳稍作沉思,便行礼道:“下官以为,当立刻去信,告知朝廷江南实情,让朝廷知道建奴正猛攻常州,想要先破东线,再回师西线。其次,国公当立刻增兵武进,坚守至武昌告急,满达海撤兵。”
赵铭微微颔首,沉吟片刻后,站起身来,目光扫视众人,最后投向陈明遇,“那就辛苦陈先生再跑一趟!”
陈明遇当即站起身来,作揖道:“大帅放心,卑职这就出发!”
说完,陈明遇便拱手离开,赵铭等他出了节堂,遂即站起身来,沉声喝令,“传令下去,各营准备拔营西进,增援武进城。”
“喏!”众人立时起身行礼。
赵铭一声令下,东海镇各营立时集结,准备冒险增援武进城。
此时赵铭手中有八万战兵,其中陆师六万众,水军两万众。
现在有两万陆师被困在武进城中,有一万多水师要防御长江一线,活动于东海、台湾,保护航道,赵铭能动用的兵马,便只有四万陆师,一万水师,共计五万兵马。
这次增援武进,五万兵马并不能倾巢而出,还需要留下兵马防守锡澄防线,阻止清军趁明军前突增援武进城,派遣骑兵突破锡澄防线,杀入苏松,包抄明军后路。
因此赵铭与众多将士和幕僚商议之后,遂即决定,只率领神策中军两万人,加上水师六千人,沿着运河西进,增援武进城,留下两万四千水陆兵马,继续防守锡澄运河沿线,确保苏松无忧。
八月初八,无锡高桥镇,大运河与锡澄运河交汇之处,人马嘶鸣,兵船战车云集。
在运河上,近四十艘明军战船和近百条装满粮食军资的小船,将运河遮蔽,岸边近万明军则推着战车、炮车鱼贯通过浮桥。
此时船队在纤夫的拖拽下,向西航行,左右两岸身穿火红衣甲,头戴宽沿碟盔的明军士卒,则如同两条长龙一般,并列而行。
在道路旁,马士鳌、钱谦益等人,端来壮行酒,赵铭拿起酒杯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