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崇明种田上(第1/2页)
作品:《扶明录》明末时期,崇明岛还不是一整块,有大大小小七八个沙洲。
公元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沙洲上便有人垦殖居住,不久唐王朝便在沙洲设镇,取名崇明,随后崇明沙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沙洲面积增大,人口逐渐增多,终于在明朝洪武年间设县。
明朝末年,天下动荡,江南却歌舞升平,经济繁荣,崇明也得到充分开发,人口已达二三十万。
清军南下时,明朝宗藩义阳王朱朝墠,曾在义军的拥立下,盘踞于崇明沙洲,号称拥众十万,不过很快就被清军击败,朱朝墠逃往福建,崇明被清军占据,遭到极大的破坏。
崇明之地,乃是“长江门户”,清军占据此地后,因为不便管理,骑兵不能直接上岛,担心复明势力重夺此地,所以对崇明进行了清洗,导致崇明人口锐减,田地抛荒。
如今正是二月时节,春耕之时,赵铭登岛后,并没有马上撤离,而是一边组织百姓搭建帐篷开垦荒地,一边打探江南和浙江的消息。
二月就是阳历三月多,正是播种的时节。
赵铭本就缺少粮食,若是错过了耕种,就得在等几个月,而十余万人每个月消耗极大,迟一天收获,都有可能发生饥荒。
因此赵铭来到岛上后,立刻就组织百姓,进行开垦,军队也都投入其中,并把李成栋的人,也拉来一同劳作。
对此,李成栋相当不满,他急于离开崇明去浙江、福建,可赵铭不走,他也没奈何,只能让人帮忙,希望赵铭早点忙完。
这时,赵铭骑马视察崇明,观察了县城一遍,城墙十分低矮,若是清军登岛,恐怕难以坚守。
赵铭将崇明视作自己的根据地,不过崇明距离舟山太远,离清军又近,若是遭受攻击,短时间内肯定得不到支援,便需要崇明能够坚守到赵铭从舟山赶过来。
赵铭看了看城墙,肯定难以坚守,于是对夏完淳道:“小隐,崇明一地在手,本将就能随时再入长江,威胁南京。它日清军若攻浙江,本将可入长江,清军攻福建,本将亦可入长江,清军攻湖广,本将还是可以入长江。有此地在手,清军就不得安宁,我料想清军必会进攻,设法夺回此地,因此我准备在此地筑造铳城,你以为如何?”
赵铭想在崇明附近的沙洲上,筑造棱堡,清军若攻上岛屿,军民便退守棱堡,然后向舟山求援,赵铭则会领水师前来,届时上岸的清军,便会腹背受敌,失去支援,必然大败。
夏完淳笑道:“将军占据崇明,北虏如芒在背,必定深恨将军!”
按着赵铭的想法,清军但凡作战,赵铭就如这次般进逼南京,多铎甚至整个满清朝廷,可能会被赵铭给烦死。
赵铭微笑道:“为将者就是要让敌人憎恨,做让他们不快之事,能让建奴憎恨,便说明我这个策略有用。”
夏完淳道:“下官觉得将军之策能够执行,至少能牵制十万清军,不过筑堡耗费极大,需要石块木料,崇明乃是沙洲,取材不意,且百姓尚未安置,恐怕短时间内,无力建造堡垒。”
赵铭闻语一愣,沉默片刻,点了点头,不得不承认夏完淳说的乃是实情。
赵铭呼出一口气,将话题转移到军民安置上来,问道:“百姓安置如何呢?”
夏完淳其实并非赵铭属下,是中央官员,不过赵铭却把他当属下再用,并准备将他留在身边。
夏完淳回道:“崇明地处前线,下官建议,军民以卫所形势安置,壮丁全部编为屯军,分配土地,守备各个沙洲。”
赵铭微微皱眉,“卫所军队糜烂,难有战力,编为卫所,是否不妥?”
夏完淳却道:“卫所败坏,有很多原因,早年大明卫所,并非没有战力。将军若想募兵,需要大量钱粮来养兵,同时需要众多的百姓来耕种,眼下难以实现,不如先编为屯军!”
赵铭思考片刻,便知道夏完淳说得有理,崇明地处前线,岛上最好是全民皆兵。
赵铭以海岛为基地,与陆地上不同,或许应该采用一套不一样的制度和策略。
“小隐说的有理!”赵铭点了点头,遂即拔马道:“就按着卫所来安置。”
当下一行人,离开了城下,前往安置地点,夏完淳便走边道:“崇明各个沙洲上,原来的人口,暂且不管,跟随我们撤来的十余万人,已经被分成数股,安置于附近的各个沙洲上,届时每个沙洲可设立一个千户所,来管理屯田和屯军训练。”
赵铭点了点头,问道:“进行屯田,沙洲上的土地足够吗?”
夏完淳道:“崇明岛上土地很多,不过地势低矮,多半都不能耕种!”
赵铭不禁问道,“为何?”
夏完淳道:“沙洲位于江中,若是江水一涨,田地只要被淹没几日,便会颗粒无收。因此适合耕种的土地并不多,且都被本地百姓耕种。”
说话间,赵铭一行人已经来到沙洲边上,整个沙洲一马平川,地势很低,稍微发水,就会大片被淹。
如今初春,上游降水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