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赵博安一入长江(第1/2页)

作品:《扶明录

浙东兵力原有十万余众,复杭一战后损失近三成,后来明清两军进入对持之态,鲁王赶紧又收编了一些兵马,兵力恢复到了十万。

只是这十万人,水分很大,能战之兵,大概也就不到三万人,其他都是招募不到半年的新卒。

如果两军于旷野上对垒,真刀真枪的正面厮杀,十万浙兵或许连一万真满洲都打不过。

因此赵铭其实并不看好江防,认为浙兵挡不住清军,所以他才会坚持回到金塘岛,准备采取骚扰清军后方的办法来挽救浙东危局。

现今整个天下,满清一方有八旗兵近十八万,外藩蒙古兵约八万人,关宁军大概五万余人,姜襄、唐通等九边明军大概六万余人,除此之外还招降了江北四镇、武昌左镇共计约四十余万大军,以及一部分投降的顺军余部。

计算下来,满清兵力约有八十万人,根据战力可分为三流,一流自然是近十八万八旗兵,二流则是关宁军、外藩兵,以及九边明军,大概十九万人,三流便是刘良佐、刘泽清、左梦庚等投降的明军,以及王体中、王得仁、郑四维、贺珍等顺军共计大概有四十三万余众。

而明朝如今的兵力,合起来大概还没有三十万,并且还分为了浙东、福建等阵营,军队战力也比不上清军的三流军队。

历史上,属于三流军队之一的李成栋,一支人马,就一路从徐州打到江南,然后打下浙江、福建、攻下广州,将整个东南打穿。

同属于三流的金声桓,也凭借一己之力,就打下江西一省。

现在明军三十万众,浙东、福建各有十万左右,剩下十万分布于赣南、湖广、两广、贵州等地,相互之间又难以支援,局势危机可想而知。

如果不是剃发令,清军早已一波带走明朝。

虽说赵铭活跃于江南,提前逼得李成栋反正,又救下了江阴众人,但是明清之间的大势,却没有改变,天下大势依然在清不在明,明朝的处境依然危如累卵,随时可能败亡。

浙东能与清军抗衡的唯一倚仗,就是江防,现在清军从上游突破,浙东明军便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如果浙东十万明军完了,郑芝龙肯定会投降,那明朝就没兵了,清军就能一下收走浙江、福建、赣南、湖广,明军将再无翻身的机会。

赵铭听了夏完淳的话,立即就意识到情况危急,这种紧要关头,他必须要出手了。

赵铭爽快的答应出兵,不过夏完淳却忧郁道:“虽说浙东情况紧急,但是下官从烈港上岛,却发现将军兵力并不雄厚,恐怕难以缓解浙东压力。”

烈港内,才几十条船,而且大多只是渔船,夏完淳上岸时,心就凉了半截,这也是他忧郁的原因。

赵铭明白夏完淳的意思,他这是觉得赵铭的兵力太少,而事实上,赵铭的兵力也确实少的可怜。

多铎主力虽在浙江,但是江南并非没有清军,随便一个府城,至少就有三四千清兵驻守,赵铭要牵制清军,仅凭两千太平营,恐怕一个县城都打不下来。

赵铭站起身来,沉声道:“这点夏主事不用担心,我已经让人去邀请各路义军前来。”

说着赵铭看像陈名遇,“先生,我想麻烦你去一趟舟山,向黄总兵陈情,事关天下安危,请他派兵助战!”

陈明遇眼睛一亮,点头道:“黄总兵手上有一营兵,还有不少战船,要是他肯相助,那就好办了!”

夏完淳闻语站起身来,“我一同过去!”

现在朱以海已经接受了隆武帝册封,乃是大明储君,夏完淳代表国储,他去见黄斌卿也好。

赵铭当即颔首:“好,事不宜迟,大家分头行动。”

清军既然攻下严州,兵临金华,浙军防线出现缺口,博洛即可以攻击金华,杀向台州,也可以直接攻击浙东,情势已刻不容缓。

当下陈明遇与夏完淳立刻动身,去舟山岛拜会黄斌卿,而赵铭则急忙召集马士鳌、王德顺、阮美、李忠明、郭忠等人前来议事,准备出征事宜。

两千太平营士卒,只留下刘四领一百人守寨,剩下人马全部出征,岛上的工匠、妇孺则日夜不停的为将士们赶制兵器和战袍。

第二日,其他岛上的义军还未赶回来,程璧的船队却从日本返回,为岛上带来不少硫磺、倭刀、还有三十多个倭国浪人。

第三日,附近岛屿上的义军,陆续赶来,金塘岛慢慢聚集了六千余人,一百多艘海船,不过去舟山岛搬兵的陈明遇和夏完淳,却始终没有回来。

烈港码头,赵铭向外张望,黄斌卿的船队始终没有过来。

“将军,要不我去一趟舟山问一问?”王德顺提议道。

赵铭皱着眉头,“舟山距离金塘岛也就半天路程,姓黄的要来,早来了!现在还没来,估计是不想出兵。”

王德顺恼道:“直娘贼,他要是不来,就是站着茅坑不拉屎,不配当舟山总兵!”

赵铭脸颊鼓动,对黄斌卿也有点恼火,就在这时,李忠明道:“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