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2章寸草不生(为热情读者皮卡丘学十万伏特万赏加更)(第1/2页)
作品:《澳洲风云1987》法国米舍莱上将和英国加夫勋爵没坐多一会儿,便神情不悦的离开了,对大洋帝国这位元帅大人又多了一个强硬不知变通的负面印象,觉得不是一个好共事的主。
目送他们乘车离开,李拴柱元帅眼神微眯,闪烁出一丝了然的光芒。
这些英法联军的高级将领虽然心中不愉快,但依然会严格执行炮击战术,不会把个人情绪带到如此大规模的会战中来。
地狱战场上全面进攻的每一天,都关系到数万官兵的伤亡,这个代价大到任何人都不敢疏忽。
为什么要坚持炮击转换时间最多不超过三分钟?
划定的几处德军可能增援的道路,炮火覆盖范围大概~3公里左右,弹幕在夜间全力轰击,将形成不可通过的死亡地带。
一个人在平坦的道路上全力奔跑,三分钟也跑不到1公里,而在夜间弹坑密布旳道路上,走路都高一脚低一脚,全副武装的士兵更做不到这一点。
敢于冒险的德军官兵,必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时间拉长到6~7分钟或者10分钟以上,就不能完全保证炮火的阻断效果。
那德军就不会从平原上过去吗?
索姆河地区原本是法国东北部以农业为主的村镇,除了道路之外都是大片的农田,连续三年的战争造成土地荒芜,到处都是一片破败景象。
进入12月以后
连续的雨雪寒冷天气,令原本的农田更加泥泞不堪,夜里将表面一层冻硬了,白天太阳出来又晒化了,军靴踩上去能陷到脚面上。
在这种泥泞田地里绕个几公里远,对每一名德军士兵都是严酷的体力考验,何况向前方增援的又不止一处炮火封锁地带。
接近索姆河前方德军阵地数10公里远的旷野上,到了白天就是大洋帝国航空队肆虐的地区,成建制的大股德军援兵若不能进入完善的防炮兵掩体中,那就等着挨炸吧。
一夜之间越过如此远的距离,并且绕行炮火封锁地区,难度相当之大。
“大帅,他们能做到吗?”面含疑虑问话的是第1集团军副司令官卞春松上将。
该集团军司令由李拴柱元帅兼任,卞春松上将就是第2号人物。
远征军集结在索姆和南方战场的30余万部队,全部都隶属于第1集团军所辖,这也是大洋帝国历史上第1个集团军的建制。
第2集团军的先头部队还在米国东海岸汉普顿休整,等待往返大西洋的邮轮船队将他们输送到欧洲,至于东线还是西线那就是两说了。
具体要看第1集团军能否配合英法联军在西线打破僵局?
作为帝国陆军坦克装甲领域权威,卞春松上将负责指挥实施第三阶段装甲集团突破德军阵地重任,因此特别关心。
李栓柱元帅转过年来看了他下,冷哼一声道;“哼,可不要小看我们的盟友,他们的战斗意志和执行能力都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军队之一,无愧于世界列强的称号。”
“大帅,但是在以往的战役中,英法联军并没有严格用炮火限制德军的增援部队,打成了水多了添面,面多了加水的添油战术,这恐怕是当前陷入僵持的主要因素之一。”
“士兵都是好样的,这些英国和法国高层将领战术思想僵化,不求变通,给予了德国人很大的可乘之机,偏偏说了还不听,碰了头破血流还不回头。”李栓柱元帅脸色阴郁的摇了摇头,嗟叹不已。
英国第5集团军司令加夫勋爵不知道三分钟轮换间歇好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若是严格执行此项炮火封锁战术,将彻底杜绝德军大股增援部队的可能性,好处显而易见。
英法联军炮兵部队有这样的能力,也有足够的炮弹实施该项炮火封锁战术,既然知道是好战术,那为什么不积极配合呢?
归根结底
是源自于骨子里的傲慢和战术僵化,英国人旧的指挥方式就是大炮轰过以后军队冲,攻不下来再用大炮轰,轰过以后军队再冲,如此反复。
压根儿也不关注截断德军的增援通道,压制德军炮火,清除极其危险的重机枪阵地,摧毁敌人弹药和粮食运输线。
也许做了,但不彻底。
即便索姆河战场演变成地狱,伤亡了上百万人,也没有改变这些高级军官顽固到底的思想。
他手上如果有个榔头,真想敲开这些英法高层军官的脑袋看一看,里面到底装的什么冥顽不灵?
尤其是英国军队高层将领,顽固坚持19世纪密集冲锋的传统,每一名士兵负重超过30公斤,装备200发子弹,手榴弹和步枪,冲锋时就像笨拙的木桩子一样前进。
由于英军炮击效能不高,大部分躲在战壕里的德军士兵得以生存下来,借助潜望镜观察不断逼近的英军士兵。
在英国兵越来越近时,德军得到了还击的命令,首先德军后方还能开火的火炮猛轰,其次是地下坑道口等待命令的德国步兵开始涌出,迅速占满了堑壕开始还击。
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