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西安的底气(第1/3页)
作品:《澳洲风云1876好看吗》根据最新统计;
澳洲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世界日报》已经达到17000余份,排行第二的《布里斯班信使报》日发行量达到8600余份,《墨尔本记事报》2000余份,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读报受众群体,发行规模日渐扩大。
《世界日报》和《布里斯班信使报》都是中英文双刊,《墨尔本记事报》则是纯英文报纸,受众群体显然少得多,影响力也局限于南方洲一隅。
从以上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昆士兰州培养出了一批文化程度较高的读者群体。
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出生于雏鹰学校的知识分子,在走上社会后,进入各政府部门、厂矿企业成为实力中坚,也是日益扩大的中产阶层重要组成部分,有能力消费报纸这样的文化刊物。
红堡早已经放弃了发展初期全民扫盲的政策,李福寿的初心是好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政策并不合时宜,耗费极大而且成效微乎其微,就像吹起的泡泡,在汹涌的华人移民潮中迅速破灭。
在如今昆士兰州近千万移民人口中,93%以上都是文盲,能够识文断字的不超过70万人,绝大多数都是雏鹰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这是李福寿坚持多年,耗费千万英镑重金培养的结果。
横向对比来看
昆士兰州华人移民的素质还是比较高的,首先移民以青壮年为主,男性比例占据7成以上,而且受教育人群绝对数量较高,近年来进入澳洲的雏鹰学校青年学生,年均已经达到8~9万人规模(早期规模较小,只有年均3~4万人,中期逐渐增长到年均5~6万人),是高素质人才群体。
这有力的补充了社会人才缺口,是科技进步的新生力量。
在欧美社会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产阶级年轻人通常会接受中学教育到18—19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接受大学教育或高等职业训练的人数不少,是当今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
整体而言
欧美社会在校的学生人数仍然不多,神学教育和拉丁语教育占据了课程的过半比重,只不过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在中学教育阶段增加了一些数学,物理,化学,音乐艺术的比重,宗教氛围十分浓郁。
高等教育阶段则有相当数量的增加。1875—1889年间,德国学生的数目增加了倍以上。
1875-1889年间,法国学生的数目增加了倍以上,这都是显而易见的变化,说明欧美社会中产阶级更加重视教育。
然而据统计;
年龄介于12岁到19岁的法国青少年,上中学的比例仍然不到3%,总计万人,差不多也就是雏鹰学校的规模,而撑到毕业考试的只占这个年龄层的十分之一,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辍学。
大部分学生单纯就是学不进去,有的则是讨厌宗教的灌输性教育抑或是发怵困难的拉丁文,真正因为经济原因导致缀学的反而不多。
与法国相比,德国的教育形势就好得多。
1889年德国12~19岁的在校学生数量达万余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德国人口数量更多,另一方面德意志帝国也更加重视教育,尤其是容克军事贵族普遍要求接受高等教育,这是成长为一名优秀军官的基本素质。
要论欧美教育强国,还得属英国排名第一,青少年年龄段在校学生达到40余万,每年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学生数量超过3万人,由此诞生了一大批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教育质量全球顶尖。
果然不愧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最早步入工业化的国家,英国的科技底蕴是其他欧美强国比不了的,当今方兴未艾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创造以英、德为主,法国人敲边鼓,美国人拾牙慧,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反观昆士兰州教育形势,基本上是伯爵大人一力促成,为此每年都投入巨额教育费用,成果相当喜人。
按照雏鹰学校严苛的标准,澳洲的高中部三年制学习,每年都有一些成绩不佳的学生被淘汰下来,进入社会工作。
最终能够参加高中毕业会考的不超过6万名学子,按照按二八原则,这其中绝大部分高中毕业后就将走上社会,只有最优秀的万余名学子能够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
到了这时候
这些优秀学子就需要自己负担高等学府深造的费用,他们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在毕业后5年内分期偿还,也可以自食其力的勤工俭学,获取一份微薄收入支付学业所需。
当然了,最优秀的学子能够获得奖学金,但是这个比例极小,只有5%不到的范围,每年约四~五百名幸运儿。
随着昆士兰社会发展逐渐完善,新一代在澳洲出生的少年儿童成长起来,社会上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各种公办和私营性质的学校,逐步分担了社会教育的压力。
华人普遍有望子成龙的心理,愿意在教育上花费更多的投资,作为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未来海外移民的发展必将越来越好,路子越走越宽,前景越来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