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六章 天下为棋(上)(第1/2页)
作品:《天生韩信小说免费观看》秦王元年十二月,博士郑经上书秦王,以新朝新象为由,奏请改元称制,以年号纪年,而非之前的以新王在位之年。监国华阳公主闻之欣然同意,召集三公九卿临朝商议,决定改元“初平”,以新年为初平二年,往来文书以命为“制”,令为“诏”。
同时犒赏河北战事有功之臣,晋李左车为驷车庶长,领邯郸郡守,督邯郸、钜鹿、衡山、代、广阳、上谷六郡;蒙石为大上造,为前将军;张耳为少上造,领辽东郡守,督右北平、辽东、辽西、渔阳四郡;辛剧为少上造,领河东郡守,督河东、上党、太原三郡;同时重建北军行辕,督北疆事务,但较之前的北军所辖范围缩小了许多,仅辖上郡、云中、雁门、九原四郡之地,以老将王歧为北军统帅,赵毅为副帅。
但最大的功臣韩信却没有得到任何封赏,仅仅是他尚在襁褓的儿子韩彻承父荫获封右庶长,成为秦国立国以来最年轻的右庶长。
韩信功高不赏,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异议,反而觉得理所当然。如今秦国已经成了他韩氏一家之物,秦王的废立皆决与他一人之口,较之前的数代秦王乃至始皇帝都是有过之而不及,谁曾见过秦王自己封赏自己的?
况且他是二十等军功爵位中最高的彻侯,加封太傅衔赐予九锡,出入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等酒中器物皆同天子。已经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了,若再往上一步,那只有那有名无实的秦王位子了。
相比较河北大捷而言,秦军在中原的小挫在咸阳就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了,甚至极少有人扫兴的谈到这,大多是对秦军在河北的大胜津津乐道。
王泾在数败项羽之后,仍坐拥二十多万大军,主力未损。收拢兵力后拒守荥阳—雒阳一线,而来自关中的物资补给正通过函谷关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原。项羽尝试着向函谷关发起了一次突袭,想要切断秦军的补给线,却告以失败,不但寸功未建,反而损兵折将。只得继续围攻荥阳和雒阳,抓紧攻城。
真正能看出此处危机的也有韩信的寥寥数人,项羽的战略意图很简单,那就是趁着韩信在河北无暇分身之时,抓紧时间在河北的秦军南下前吃掉王泾的大军。要知道这支秦国大军可是秦军的主力所在,是秦国卧薪尝胆经过二年多的积攒才凑起来争霸天下的本钱。
而相比较而言韩信虽然在河北已经征募了二十多万大军,但绝大多数都是赵人和燕人,真正的秦人只有不到四万。若秦国保持强盛,那这些人想必不会有什么问题,可一旦秦军落败,很难想象这些人会不会反正。
当年陈胜起义后天下大乱,最初的起义军还是以农民为主,到后期真正成为叛军中坚力量的反而是秦国在关东各地的戍兵。这些人经过秦军正规的操练,由他们的加入起义军才得以走入正轨,和秦军有了一战之力。
王泾赵无忌虽是良将,张良更是“运筹帷幄之中、决战千里之外的”智囊,可惜他们仍然不是项羽的对手。项羽的突然发力让秦军措手不及,中原战局的实力对比瞬间改变,楚军已经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公权,兵力更是远胜秦军。反观秦军的形势却不容乐观,虽然仍握有二十多万大军,却被分散在函谷关—荥阳—雒阳一线大大小小十几座城池中,这样容易被楚军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王泾正是看到此处的危机,便向韩信报信求援,希望河北大军早日南下。
但韩信却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河北新定,虽重新恢复了十五郡治,但短时间内这些新占之地对秦国的依附感仍然十分脆弱。赵地尚且还好,因为有李左车、张耳、辛剧、赵毅这些声望极高的人物在,赵人倒也对秦国并没有太多的抵触。至于燕地就显得有些棘手了,辽东王韩广逃到东境后,顺手灭掉了当地由商朝王族箕子所建的箕氏侯国,占据此处仍号燕国,一直派兵骚扰辽西边境。韩信只能派张耳为帅,经营辽东之地以灭燕国残余。
更大的心腹之患则在东南部,刘邦逃回齐国后立刻大肆招募新兵,全军又恢复到了战败前的数量,正在大河以南虎视眈眈的与秦军隔河对峙。韩信不得不把主要的兵力集中在黄河以北,防止汉军突然杀入赵境。
正是因为刘邦的存在,极大的掣肘了韩信的南下中原合会的战略意图,刘邦一日不除,秦军在河北的统治就很难确保万无一失。可项羽咄咄逼人的姿态又让韩信不敢在中原掉以轻心,若是中原的主力大军丢了,那就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所以摆在韩信面前的两种选择,要么以重兵防守大河,他亲自带着一部分精锐南下接掌中原军团;要么先集中兵力消灭掉刘邦,占据齐地后可以直接袭击楚军的后背。但这种方案的难度显然很大,且不说刘邦并非善类,麾下的能臣猛将并不算少,而且他极擅长笼络人心,势力已经不容小觑。
项羽虽然不屑与刘邦这种小人为伍,但也不会愚蠢到这种时候来和汉军开战,所以刘邦毫不犹豫的将布置在南部的周勃大军悉数调集北上,集中全力抵御秦军随时可能的入侵。
齐地虽然以富庶著称,但连年的战乱让将齐国的商业破坏的十分严重,虽说在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