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淮扬货启舶(第1/1页)

作品:《大唐官府技能

王海朝接过那片彩纸,印刷十分精美,其正反两面有数颗印图,题头是“淮南—东都—上都界”,下面便是年号兴元某某年某月日,再往下则加盖“淮南扬州大都督府”印,随即背面是舜作五弦琴歌唱南风的绘图,又有面额数字和请款人的落款空白。

“这,这是飞钱便换啊!”王海朝失声。

“没错,其实说直接些,叫做楮币。”高岳回答说。

当然现阶段的楮币,还只是商贸汇票。

天朝货币经济在古代实则并不算发达,商业汇票最早出现于巴比伦时代,在繁茂的地中海贸易背景下应运而生,但天朝却是路途坎坷,其发行货币第一个高峰期是在两汉,但汉朝灭亡后社会主动倒退到实物经济时代。

第二个次高峰,是隋唐。

为什么说是次高峰呢?因为盛唐时期,虽然货币已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可整个国家依旧有很浓烈的实物经济色彩。直到杨炎的两税法推行,天朝的经济模式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税法有个核心准则,那便是所有的税,都要用钱(或折算为钱)来交纳,即铜钱货币本位,搞货币财政。那么,中唐往后便是货币经济的大爆发时代,一直延续到宋朝。

盛唐时期,国家不缺布帛米粮(杜甫所说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实物丰富,乃至过剩),由是物轻钱重,所以私铸钱非常猖獗,因那时钱的好处大家都开始了解。

可至安史之乱后,唐朝有一段时间,属于严重的“通货贬值”,通俗的说就是“钱不值钱”,原因也很简单,战争直接摧毁了河朔、河南等地区,又有大批青壮劳动力被迫从军,生产萎靡不振,米没了,布帛没了,所以实物一下子便很昂贵(杜甫‘岂闻一绢直万钱’),以至代宗皇帝宣郭子仪进京慰劳,不是给钱,而是赐予郭了两百匹绢帛。

再到两税法,国家通过“税收纳钱”的强制政策,将天下的钱统统收归手中,形势立即为之一变,市面上用于流通的钱变少,钱越来越贵,而谷物和布帛则越来越便宜,商人买卖不便,农工生活也很困苦,形成了持续数十年的“通货紧缩”,也就是钱荒。

过去通货贬值,唐朝要大量增设冶炉,铸更多的钱,希望能多换些实物来。

现在通货紧缩,唐朝还是要铸更多的钱,来投入流通,缓解钱荒。

可唐朝一年也就新铸钱二十万贯上下,实在满足不了需求,最后出了杀招——唐武宗灭佛,一次性熔了许多佛像来发行新钱(一尊大佛像提出的精铜,可造出两三亿的铜钱),才算是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然而好景不长,“五代公知嘴里的好皇帝”唐宣宗继位后,再度崇信佛教,又把铜回炉去造佛像了......

然后便是第二个高峰,到大宋建(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