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等待最好的时机(第2/3页)
作品:《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现任职位》久,他又恢复了自己的国号吴,真是个私盐贩子啊。
刘福通正在绝望之中,徐寿辉是红巾军系统的,可是他不在了,还能指望谁呢,自己打了一辈子仗,就是这样的下场?
只能靠朱元璋了,虽然自己没有把都元帅的位置封给他,但相信他还是能念在同是红巾军的面子上来救我的。
他向朱元璋送出了求救信,朱元璋收到了,他找来了刘基商量这件事,刘基不说话,先问朱元璋的意见,朱元璋认为一定要救,原因有二,其一,自己也是红巾军,而且韩林儿从名义上说还是自己的皇帝。其二最关键的是,安丰是南京的门户,如果安丰失守,南京也会受到威胁,唇亡齿寒。
这又是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而且作出这个决定的还是朱元璋本人,但刘基反对。
他能用什么理由反对呢。
【致命的错误】
刘基与朱元璋针锋相对,对朱元璋的两点理由作出了逐条批驳。
首先韩林儿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去救韩林儿,不救出来还好,救出来了怎么处理呢。
其次,安丰失守是小事,如果陈友谅趁机打来,该怎么办?!
真是难于抉择啊,朱元璋经过苦苦的思考,决定还是采取自己的意见,出兵安丰。
刘基十分少有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他拉住朱元璋的衣袖,不让他走,一定要他放弃进攻安丰的计划。
朱元璋是一个很顽固的人,长久以来,他的感觉都是对的,这次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觉。
从这件事情上看刘基,就会发现此人确是奇才,不但懂得天文地理,厚黑学水平也丝毫不低于陈友谅,他明白,要想避免弑君的恶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君主自己死掉。
刘伯温的名声果然不是白白得来的。
而朱元璋当时(注意这个词)在这方面的水平明显不如刘基。
朱元璋终于率领他的大军出发了。
大错就此铸成。
与三年前他站在狮子山上看着陈友谅一样,此时陈友谅也在江洲看着他。
一股强烈的喜悦感冲击着他。
机会终于到来!
朱元璋去了安丰,陈友谅对他的行动了如指掌,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居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他为什么不珍惜这个机会,是一个难解之谜。
后来的军事分析家们往往以他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来解释,然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作为陈友谅的忠实同盟,张士诚在此时攻击安丰本来就带着威胁应天的意味。在之后的战争进程中,他还会给朱元璋设计一个圈套,一个大大的圈套。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初一,朱元璋出发救援安丰,他此行的战果可能是:
1、安丰解围成功,韩林儿和刘福通得救,他将获得巨大的威望,韩林儿从此成为他的傀儡。
2、安丰失守,韩林儿和刘福通死去,自己将不受任何人管辖。
三月十三日,朱元璋到达了安丰,并且得到了他最后的战果。
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却于乱军中被他救了出来。
这是一个让朱元璋哭笑不得的结果,不但没有守住门户,反而多了个累赘。
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张更大的罗网已经向他张开。
陈友谅正在饶有兴趣的看着朱元璋的表演,并准备着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是的,安丰还不够远,远远不够,这里不是一个理想的地点,必须找一个地方让朱元璋耗尽他的全部力量,然后再与他决战。
洪都背弃了我,我却没有攻击洪都,不是我不想,只是时候未到,在此之前,我只能忍耐。当你被那张罗网困住的时候,就是我出击的时候。
朱元璋,我改主意了,我不赶你走了,我要杀了你!
敢于与我为敌,不服从我的人,只有灭亡一途!
朱元璋带着失望的情绪踏上了回应天的路,看着身边的这个韩林儿,不知该如何是好。
与此同时,张士诚的军队并未就此罢手,在朱元璋撤退的路上,他们组成小股武装对朱元璋的数万大军不停的进行骚扰,这个让人厌烦的私盐贩子!这种不打不逃的游击战术让朱元璋很是恼火,于是他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进攻庐州!
朱元璋终于钻入了圈套。
出征!
庐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此城非常坚固,而且有张士诚的重兵把守,朱元璋的打算很明显,他攻下了庐州,就打开了通往张士诚老巢江浙一带的道路,这也可以算是此来徒劳无功的一种补偿。
但徐达坚决反对他的主张。
在朱元璋的营帐中,徐达反复陈述着他的主张,救援安丰已经是失策,而现在进攻庐州,坚城之下,必然难克,如陈友谅此时出兵,必有不测之祸。
朱元璋却不以为然,自己出军安丰,陈友谅毫无动静,此人见识不过如此,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