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六十三 贯穿古今的国风!(第1/3页)

作品:《我的硬核音乐生涯作文

正正好的天色,也是时候......《笔墨登场》了!

李文音的速度很快,来到台后视线盲区,短暂的换场后,黑色的武者劲装被工作人员一撕,内衬所穿的,正是一身浅灰色的中山装。

甚至就连鞋子都很细心的换成了老北京的帆布鞋。

清澈透亮的老京腔,爽朗的大笑,电子合成的三弦,轻轻点缀的古筝,浓浓的京韵油然而出。

完全不同的时代感,完全不同的国风。

仿佛割裂了时空。

三弦,华国民族传统代表性乐器。

起源于秦朝,而将其发扬光大的,是唐朝。

霓虹传统乐器中的三味线,便是从三弦演变而来。

北方大鼓书、苏州评弹,都少不了三弦的韵味,但相比之下,三弦无疑是要冷门的很多,即使是李文音,找出这种三弦音色的电子合成音效,也有些困难。

轻轻的哼唱中,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高声念白。

“笔墨~~登场~~~”

念白,这是戏曲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

与说唱类似,它是以一种介于读与唱之间的音调,将语言戏剧化、音乐化。

一般来说,念白经常会在戏曲中,与唱腔部分互相衔接、陪衬、对比。

从血染杀气的古战场,再到身不由己的江湖。

这一刻,贯穿了古今,又带领观众们来到了二十年前的老北京!

“鼓楼外的小院门口有个门墩儿~

我成天~骑在上面舔着红果儿冰棍儿~”

那京城东城区的鼓楼,古韵的建筑,门口的石狮子,一幅幅画面感瞬间袭来。

小孩子骑在门口的木墩上,舔着红色的山楂冰棍。

明明是在魔都,却仿佛置身于京都的老城墙之间。

“爷爷说看你也没事儿~

不如来家里~我教你~写写大字儿~

一进院儿就闻见一德阁的墨汁儿~”

李文音笑着,手轻轻向着侧方的舞台一挥。

一身灰色中山装的老者,慈爱的笑着,领着自己的小孙子,来到了书案的旁边。

将小孙子抱到高高的椅子上面,向着砚中倾倒着一墨水。

“门廊上藤蔓之间~藏着一对儿葫芦儿~

红木案上成堆的是王羲之的拓本儿~”

李文音走向侧方的舞台,唱腔柔和清澈,温暖的微笑着,指着立架上一对儿葫芦,缓缓走到书案旁边,拿起了书案上的拓本翻看。

放下拓本,拿起了装着狼毫的青花瓷笔筒仔细端详,像极了当年老北京人最热衷的捡漏。

动乱的年代,珍宝散落于民间各地,当平稳下来后,谁也不知道谁手里的究竟是哪个宝贝。

于是,老北京人们便开始淘起了古董文玩,捡漏也成为了一种有趣的体验与文化。

“青花瓷的笔筒~是康熙年间的玩意儿~

大伯泡一壶龙井~拉上一段儿胡琴儿~”

一大一小的演员向着李文音对面方向的舞台看去,一名憨厚可掬的中年人,坐在茶桌上,杯中的龙井似乎还氤氲着热气,笑眯眯的拉起了京胡。

老北京喜爱的茶水,除却毛尖普洱,也就是龙井了!

“展~一爿宣纸于~案~上~

黄铜的镇尺~明~晃~晃~”

宣纸铺展,镇尺压着纸张。

而此时,夕阳西垂,最后一抹金红色的斜阳,洒落在演唱会的舞台上。

“当东厢房的窗棂~透进一撇斜阳~

初研的墨香~氤氲绕梁~”

不知为何,在演唱会这种场景下,居然闻到了一股墨香。

观众们惊叹着这一副美好的画卷。

白纸笔墨似乎近在咫尺。

但那些注意力在舞台布置与新歌水准的记者,相关评论者们的眼里,却是如此惊艳。

舞台的布置方面,就连夕阳的角度与时间都做好了参考!

“撮~一杆狼毫握~手~掌~

拿~捏的力~道~刚刚好~

看颜真卿的字帖~被风掀起一角~

手腕高悬我写一个字~小~”

李文音温暖的歌声配上舞台之上,爷爷在教小孙子写毛笔字的这一幕,温馨感油然而生。

文化的传承仿佛充满了生命力。

无论是歌曲结尾处的儿化音,还是歌词音乐之中处处满溢的老北京元素。

充满纯真的趣味,贴近生活打动人心。

闭上眼睛,仿佛真的处身于四合院里,老人,孙子,笔墨纸砚!

大大的京城,小小的一角,却流露出了浓厚的京韵文化!

“老外看汉字都是一个个的方块儿~

大红的喜字儿是有人要娶媳妇儿~”

俏皮的rap律动之中,却蕴含了浓浓的华国文字文化。

波动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