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古人煮盐(第1/2页)
作品:《重生大唐闲散王爷》而这样做,朝廷既修了河道,当饥荒到来的时候,百姓手中有钱能够买粮食,就不必朝廷拿粮食赈灾,把粮食白白送给百姓。
黄耀昱听李元景这样说,他既非常惊奇,同时也非常高兴:
赵王殿下这样做,可是省了他许多麻烦,同时又能为百姓们挣到一些钱财。
天旱了许久,从越来越多,大灾之年已经在所难免。
而大灾之年,百姓们吃饭都成了问题,如果再让他强征民夫服徭役,百姓们肯定会怨声载道。
如果李元景不是强征民夫服徭役,而是招聘工人支付工钱,那百姓们就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到铜钱买粮食,这样李元景的到来,不但不是为潍坊添麻烦,反倒成了救助潍坊的财神爷了。
招聘信息被张贴了出去,当人们看到尊贵的赵王殿下来潍坊,需要人干活不是强征民夫服徭役,而是给干活的工人支付工钱,并且这工钱不是给工钱而是给盐:
一个工人每天给一两精品盐、或者相当于三十文钱的一等、二等盐!
所有有力气、有时间能去干的人全都非常兴奋,争抢着去报名。
要知道此时的大唐,盐很贵,制盐完全是一个赔钱的买卖,平民百姓如果自己架锅煮盐,官府是不会补贴钱的,那煮出的盐的价格就会远远高于官府的定价。
如果出钱买的话,因为官府制盐补贴有钱,卖盐是赔钱买卖,所以官府供应盐是限量的,如果你的定量用完了,你有钱也买不到了。
所以现在这些百姓们看了李元景张贴了广告,自然非常兴奋:
给赵王殿下干活,不但不是强征民夫服徭役,还给发工钱!
并且这工钱还是给发盐、干一天发给三十文钱的盐!
有钱买不到盐,但拿盐却可以换粮食、以及几乎所有的东西啊!
上哪儿去找这样的好事啊!
今年夏天是大旱天,很多地块的粮食很可能将会颗粒不收,平民百姓们想挣一文钱都很难,如果普通人找活干,每天能挣到三五文钱,就很不错了。
而赵王殿下却每天给开三十文钱的工钱,这一天的工钱,就相当于他们在别处找活干七八十来天的工钱了。
许许多多的人全都踊跃前来报名,而李元景因为京城中还有一大摊子事急需他回去处理,能少在这耽搁一天,京城中的事他就能快一天。
所以他决定在这儿尽可能多地招聘人手干活,反正只要盐田建好,几天时间就能晒出几千几万斤盐,那时候支付给这些工人每人几两盐,实在不值得一提。
因为在路上李元景已经详细地向工部的这些官员们讲述了怎样布置盐田晒盐,所以,工部的这些官员对怎样布置盐田、晒盐的过程都记得很清楚。
到了潍坊海边,李远景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大唐人是怎样煮盐的:
就见海边挖着一些池子,池子里铺了一些草木灰,等到涨潮的时候,海水会漫到这些池子里,等到海水退了,煮盐工人把这些浸满了海水的草木灰放在锅里煮。
锅里的水慢慢地蒸发,当水中食盐的浓度超过了饱和度时,食盐就慢慢地结晶析出。
这、这、这样煮盐,效率也太低、造价太高了!
这样煮盐,一锅煮不出来多少盐,但要耗费大量的木柴。
在海边,木柴可没有在山边得到得容易,而海边通往内陆的道路又非常难走,很多时候,这盐是靠人背、牲口驮送往内地的。
本来这样煮盐的造价就很高,再加上高昂的运输成本,盐的价格不高才怪呢。
李元景穿越过来之前曾写过一本网络小说《穿越到李渊身上做皇帝》。
为了能写好那本小说,他对大唐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做了非常深入地了解、研究。
他知道唐朝时,制盐技术非常落后,制盐成本很高,食盐非常昂贵,当时的李渊为了让平民百姓能吃得起盐,他就下令,由工部、民部、户部合作,在海边煮盐,煮出的盐低于成本价卖给大唐子民,亏空部分由朝廷补贴。
但研究是研究,现在李远景亲眼看到了大唐制盐的方法,他实在想不通,唐朝人为什么用这么落后的方法煮盐:
明明海边光照充足,尤其是夏天,太阳光很强,完全可以用太阳光晒,把海水晒干,盐不就结晶、析出了吗?
为什么大唐人不知道用太阳光晒,而是这么费力、艰难地架大锅煮?
李元景问一位煮盐工人,他们为什么用锅煮而不用太阳晒,这名工人对李元景问的问题感到很好笑:
“海水中的盐都是有毒的,只有把海水浸入草木灰中,然后把含有海水的草木灰放在锅中煮,煮出来的盐才是无毒、可以食用的!”
李远景又问:
“你们煮是把盐从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来,用晒的方法不也同样能让盐从海水中结晶、析出来吗?”
这名工人听李元景说什么饱和溶液、结晶、析出,他就听不懂李元景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