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个单章:制度与风气(第2/3页)
作品:《晚唐浮生顶点小说笔趣阁》》记载的唐后期幽州8县96乡,比起开元年间是增多的。这就是低频率战争下大体和平时,发展一百多年后的结果。
拥立李从珂的军士回洛阳后,得意洋洋,面有骄色。
再说下北宋的军事制度,它是怎么来的。
再有就是著名的泾原救火事件,有人故意在城外纵火,骗节度使段秀实集结部队去救火,以便作乱。段秀实不上当,天明后把昨夜要求救火的人全杀了。
与之对应的,是整个北方社会经济的崩溃,人口锐减,全社会风气、共识的转变。
随后出现了供军使,把后勤供应权拿走了。
在此之后,人一旦突破了下限,开了这个头,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主角占了地盘,有进展了,才叫不水。老实说,写战争场面,我写得很快。相反,写有些人认为水的章节,才真耗费我的时间。
制度有作用,但绝对不能认为有了制度就安枕无忧,那大错特错。现代社会都有你法我笑的事情,在人执行制度的时代,社会风气和共识的影响是巨大的。
简单来说,后唐潞王、闵帝的这场皇位之争,把五代军士风气拉到了一个新的下限。
赵太只是一个大头兵,聚了四百人,就占了邢州,嚣张不嚣张?你防得住吗?
后梁比起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这方面的表现是出众的,说白了还是和朱温白手起家有关。而且当时风气还相对纯洁,没有经历后唐末年刷新下限的事情,武夫们还没有“将益骄”、“士益堕”。
(一)成德镇。
五代的风气,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一点一点堕落败坏下去的。
“是时,竭左藏旧物及诸道贡献,乃至太后、太妃器服簪珥皆出之,才及二十万缗。”
广德二年(764),诏令河中藩镇兵西行,抵御吐蕃。部队集结起来了,当天晚上,“军众喧噪,劫节度使崔寓家财及民家财产殆尽,皆重装而行,吏不能禁。”
李从珂进洛阳前,“帝之发凤翔也,许军士以入洛人赏钱百缗。既至,问三司使王玫以府库之实,对有数百万在。既而阅实,金、帛不过三万两、匹。”
但武夫们没作乱,认了。有没有发现心气方面的变化?
当然也不是没有副作用。赵二在幽州城下,好好领教了一把阵前讨赏。因为他也赖过账,赵大、赵二兄弟就没一个讲话算数的,全他妈忽悠人,于是临阵邀赏,要你好看。
成德镇在黄巢之乱后,人口所受损失主要是遭到李克用、朱温侵掠,还未伤筋动骨。
其实和北宋差别不大了。
朱温开创了后梁,建立了制度,并且慢慢完善。但话又说回来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制度比朱温还完善,为啥人家那么多人造反?
比如好多人吹嘘北宋压制武夫的训练、后勤、指挥分离,其实中晚唐节度使已经搞了。
五代朝廷,枢密院的出现,更是完善了都虞候司的职能,兵将分离,制度十分完善。
那么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杀将驱帅之事屡见不鲜。
李全忠为什么不等回幽州后再作乱?万一留守幽州的兵拼死防御,你破不了城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他回幽州后,就要交卸兵权,作不了乱啦。
节度使们有没有想过办法解决?答案是一直在努力。
而开出这么高的赏格了,洛阳军士们是什么反应?
“军士益骄,无所畏忌,负赐物,扬言于路曰:‘至凤翔更请一分。’”
第三,朝堂人心涣散,文官也士气低落。
幽州李全忠作乱,是因为他带兵出征,在易州被义武军击败,班师时惧怕责罚,半路造反。
而天宝年间,成德所辖四州大约有180-190万人口。
士兵们后悔了,是不是可以作乱呢?
再看另一件事:“军士游市肆皆有骄色,市人聚诟之曰:‘汝曹为主力战,立功良苦,反使我辈鞭胸杖背,出财为赏,汝曹犹扬扬自得,独不愧天地乎!’”
“诏禁军在凤翔归命者,自杨思权、尹晖等各赐二马、一驼、钱七十缗,下至军人钱二十缗,其在京者各十缗。”
僖宗时,李可举围易州,出动的兵力是六万,李匡威打李克用,出动十万步骑。
制度是要人来执行的,社会风气会影响人,社会共识也会影响人。
但真没有后果吗?当然是有的。
而在唐末、梁初北方是多少人呢?
以当时的兵民比例而言,幽州人口至少也有170-180万。而天宝年间户籍人口只有146万余,除了多年和平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外,还有就是本书提到的大量部落黑户了。
可以明确地说,幽州镇在黄巢之乱前后,其户口已经超过天宝极盛时期。接下来因为参与高强度的藩镇战争,加上契丹崛起,人口有所损失,但在后梁初年,幽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