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和记洋行收购战 1】(第1/3页)

作品:《我在港岛当豪门

1974年3月初旬,香港的媒体突然报道:和记国际(和记洋行)在海外的投资,包括英国、澳洲、东南亚等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尤其是在印尼的业务,遇上全球石油危机之后,更是产生了1亿多港币的坏账。

消息一经媒体传播,投资者大量抛售和记国际的股票;

和记国际在1972年3月巅峰时刻,市值高达亿港币,股价达44港币每股;

如今,和记国际的股价只有4港币,不及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和记国际已经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有关公司倒闭的传言满天飞。

长实大厦。

吴光耀拿着和记洋行的具体资料,认真的看了起来;

越看越觉得祈德尊是个人才,要不是股灾和石油危机,和记洋行怕是超越怡和,也只是时间问题;

但正是因为祈德尊,和记洋行也才陷入现在的困境;

这就是所谓的成也祈德尊,败也祈德尊!

此时,和记国际一共有7家上市公司、285家子公司及联营公司,可谓体量庞大;

七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和记国际、和寶、屈臣氏、和记地产、都城地产、均益仓、海港工程。

1954年,祈德尊出任和记洋行董事局主席,当时的和记洋行不过是一家小洋行,和会德丰属于联营企业;

1963年,祈德尊向会德丰集团收购其属下的上市公司——万国企业的控股权;

其后,祈德尊通过万国企业收购了未上市的和记洋行全部股权,并将万国企业更名为‘和记国际’;

自此,相当于给和记洋行注了一个上市企业的壳,说以说‘和记国际’亦是‘和记洋行’。

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和记国际进入急速膨胀的新时期;

祈德尊利用部分投资者看好洋行股票的心理,通过发行新股了一系列的收购活动。

1966年,和记国际先后收购了屈臣氏、德惠寶洋行、泰和洋行,三家历史悠久的进出口洋行;

这三家商行与和记国际,组成了和记集团拓展进出口贸易、及批发零售商的核心。

自此,和记洋行从众多洋行中脱颖而出,但是和记洋行并没有停下扩张的步伐;

1969年,和记国际透过发行优先股集资7200万港币,收购了著名的黄埔船坞30%的股权,并取得了黄埔船坞的控制权;

这是和记国际发展史上的一个很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然后‘和记黄埔’发展的坚实基础。

和记国际收购黄埔船坞后,立马重整该公司业务,并开始起了多元化发展:

首先,黄埔船坞在红磡兴建一座货柜码头,开始货柜运输业的发展;

其次,黄埔船坞与华资地产公司合作,成立都城地产公司,欲发展黄埔船坞剩余土地;

最后,在1970年,和记国际透过黄埔船坞,收购了港岛的大型货仓集团——均益有限公司。

黄埔船坞和均益仓这两家公司在九龙、本岛,均拥有大量的廉价地皮,令和记国际一举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主之一,仅排在吴氏家族之下。

1973年,黄埔船坞将船坞(造船)、船舶修理等业务,与太古船坞合并,成立了联合船坞有限公司,并在青衣岛投资兴建新兴船坞;

黄埔船坞则加强地产及货柜运输业的发展,黄埔船坞和均益仓组成香港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投得葵涌7号货柜码头;

加上葵涌6号货柜的部分股权,国际货柜公司一举成为香港第二大的货柜码头经营集团,仅次于环球码头的4个葵涌货柜码头(收购日本公司拥有的5号葵涌货柜)。

在1970年,和记国际又相继成立了和寶有限公司、和记地产有限公司,并将它们上市,进一步壮大了和记集团的声势。

和寶有限公司,主要的附属公司是德惠寶洋行、泰和洋行,其经营的业务主要包括:进出口贸易、商务、机械、汽车销售、建筑材料供应等等。

放下手中的资料,吴光耀陷入思考;

虽然家族办公室及自己的一众属下,劝自己无需考虑太多,直接介入收购即可;

但是吴光耀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不想恶意收购,更不想让人觉得自己有意针对英资;

更何况,祈德尊还算吴光耀的朋友。

所以,能友好收购最好,不能友好收购,那就暂时放一放;

待和记集团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和记洋行必属于吴光耀的;

哪怕是汇丰银行,也争不过吴光耀。

不过在这之前,自己有必要给汇丰银行上上眼药!

和记洋行。

祈德尊急得在办公室来回踱步,思考对策。

本来,和记集团旗下各上市公司的股价虽然大幅贬值,但集团并没有把这种情况反映在账目上;

反而,和记集团打算卖出一部分土地,卖地的收益、都城地产上市筹集的资